⊙夏锋
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与国内增长方式转型叠加在一起,交织在一起,使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这一矛盾全面凸显,迫切要求建立低碳增长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有力措施,明确了我国实施低碳增长和绿色发展战略的决心。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尽快建立第一个环保特区,探索低碳增长的体制机制创新,既是履行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承诺的重要体现,也可以为我国发展方式转变提供重要借鉴。
实现低碳增长的关键是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1、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绿色发展战略,根本在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型。要实现这一转型,迫切要求把优先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建设环保特区最有力的突破口,探索建立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实现“低碳化”的发展目标。
(1)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计划。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2)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重发展生态农业、规模化清洁能源工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并利用区位优势把扩大对外开放和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一是实行最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二是充分发挥碳汇潜力。
(3)促进低碳前沿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我国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
(4)加快转变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低碳意识。节约资源能源、注重生态环保以及切实采取行动的意识,树立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生活观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限塑法》。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消费者为其消费过的废品承担一定的回收利用义务等。同时应注重运用经济手段,鼓励企业生产环保产品,使相关法律和规定真正得到落实。
(5)积极运用政策手段,为绿色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研究表明,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被认为是富有经济效率的政策手段。近期在中国征收低税率碳税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但对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用明显。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应密切协作,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
2、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我国蕴藏着丰富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风能、生物质能和盐差能。据专家预测,可再生能源将成为21世纪沿海地区和岛屿重要的补充能源。目前已利用和规划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大都为太阳能、海洋风能。与我国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相比,利用开发还比较落后。
(1)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投融资的多元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可再生能源领域,提高各类主体对可再生能源自主开发的权力;扩大利用外资的范围和力度,按照国际惯例采取特许经营、参股、控股、BOT、BT等方式吸引外资;积极争取国际能源组织、国际金融组织及国外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建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包括私人资本的多样化资本,创造条件鼓励优秀的可再生能源公司上市。
(2)加大可再生能源的税收支持。设置免税期间和低税率。为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企业的发展,建议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给海洋能利用企业设置免税期,或适用低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如15%);延长亏损弥补期限,并允许实行加速折旧法,尽快收回固定资产投资。
(3)制定加快可再生能源利用发展和建设的鼓励性政策、法规和制度。重点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立项、电力收购、企业盈利三大问题。在项目立项上,有关主管部门应予优先立项。在售电上,规定电网企业应当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符合技术标准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并且在线路的联接和费用承担上双方依法分担。在价格上,实行有较长固定期限的保护性电价。
尽快建立第一个环保特区
1、环保特区的基本内涵。2008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政协委员迟福林教授首次提出“环保特区”的概念。
所谓环保特区,是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下,划定一个特定的区域,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运用世界上先进的治理环境技术和治理机制,治理各种污染,采用严格、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标准进行工农业生产和从事经济运行、城市管理的特定区域。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本地区生态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支持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环保产业,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竞争优势,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特定区域。
(1)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环保特区的建设和发展都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同时运用世界上先进的治理环境技术,采用严格、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标准进行工农业生产和从事经济运行、城市管理。
(2)利用优势,发展优势。建立环保特区的目的不是限制发展,而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环保产业开发为重点,走出一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绿色发展”道路。
(3)建立环保特区的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环境保护涉及环境治理体制、生态补偿机制、财税体制、干部考核机制等。建立环保特区,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保护与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本地区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竞争优势。
(4)建立环保特区重在弘扬绿色文化、生态文化。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建立环保特区,重在通过宣传,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建设生态家园。
2、建立环保特区,为我国实现低碳增长、绿色复苏提供示范。近几个月来,中央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效、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政策措施。建立环保特区应成为国家实施低碳增长战略的重要内容。
首先,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其次,它符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三高一低”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甚至在某些地区有强化的趋势,资源短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越发严重。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迫切要求经济增长机制转型。建立环保特区,实现绿色发展,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示范和经验。
第三,它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举措。就全球变暖而言,一些西方国家将矛头指向中国。世界银行指出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前20个城市中,中国占到16个之多;有西方学者的研究显示,当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全世界第二。建立环保特区,既是中国履行国际承诺的具体体现,也是应对国际社会压力的重要举措。
3、争取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中成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把环保特区建设目标纳入我国“十二五”规划,建立与生态补偿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形成有利于生态补偿的转移支付制度,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试点征收生态补偿税等绿色税种,提高生态补偿水平。
海南有条件在低碳增长方面先行先试
当前,海南全省上下正全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也即将得到国务院的正式批复。海南独特的自然资源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本,也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根本优势和生命线。海南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失去了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基本优势。
从现实情况看,海南生态建设并不乐观,环境保护压力巨大。例如,海南与其他沿海发达省市相比,经济总量小,但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量已经超过广东、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2007年海南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为0.898吨标准煤/万元,虽然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但与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福建等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海南的生态文明指数已经跌入中低水平行列。
海南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有条件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当前,海南正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载体,率先把海南建成全国第一个环保特区,探索保护与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服务型经济,变潜在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为现实经济竞争优势,就有可能成为我国绿色发展的先行地区之一,这也是从海南现实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优势,保护优势,实现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发展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