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经济增长往往会影响到国际收支的表现。如果一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总需求上升,进口需求增加,就会导致经常账户赤字。反之,在经济衰退期,经常账户往往表现为盈余。比如,美国在萧条时期的1973年至1975年,以及1990年至1991年,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或小幅逆差;而在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1983年至1990年, 1993年至2000年,经常账户逆差就急剧扩大。
从历史上看,在工业化的早期,经济增速较快的国家,如19世纪的美国,20世纪前半期的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投资都大大超过了储蓄,因此在相当时期内都存在经常账户的逆差。而在近期,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往往比经济增速较慢的发达国家存在更大的经常账户逆差。这种关系可从以下的事实进一步得到印证:整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出增长与贸易余额都存在一个反方向的关系。发展速度越是快的国家(如美国),贸易赤字越大。相反,日本、德国、法国与意大利等国,经济增速较低,但却存在较大贸易盈余。
说了这么多,笔者其实是想引出另外一个事实:中国近几年来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的表现。中国的情形无论与理论,还是与前面讲到各国的实际,都存在相反的结果:一方面,中国经济近几年来维持着平均10%左右的高增长,另一方面,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又存在连年的国际收支顺差。
在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两者关系上,中国是个难解的“司芬克斯之谜”。 那么是理论错了,还是中国存在特殊悖论呢?
其实,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两个过程,并非一个变量决定另一个变量的单向过程。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会造成以上两种不同逻辑结果,在我看来,可能是两种不同分析方法考虑的主要因素有所区别。国际收支,除了出口也包括进口,如果一国由出口占据主导地位,往往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如果是进口占主导地位,就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从动态的观点看,根据国际收支等式分析,一国经济越是发展,国民收入增加,对进口需求更大,就会导致经常账户逆差。从这个角度讲,经济增长是因,国际收支是果。如果这个关系成立,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经常账户越是表现为逆差。前面我们讲到的例子都主要是进口在起作用。如果根据国民账户恒等式分析,出口越多(从而经常账户顺差),国民收入增加,经济越是发展。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业绩正相关,出口(从而国际收支)是因,经济增长是果。中国正是出口在起主导作用,从而呈现与其他国家相反的表现。
然而,光是这样的解释,我觉得仍然缺乏说服力。为什么其他国家是进口主导型的,而中国偏偏就一定是出口主导的呢?
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早期,经济快速发展,比如前面提到的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投资都大大超过了储蓄,因而导致这些国家经常账户的逆差。中国在经济发展阶段上与这些国家20世纪早期的情形相似,投资也十分巨大,然而却没有出现经常账户逆差,反而呈现国际收支的“双顺差”。这种情形似乎只能用一个原因来解释——那就是中国的高储蓄。
我国储蓄率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扩大,特别是2000年以后更是快速增长。这几乎与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呈现相同的走势。2007年中国储蓄率超过50%,不仅远高于其他国家(美、日、印、韩2002年储蓄率分别为 14.3%、25.5%、28.3%和31%),而且与投资率之间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这主要归因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储蓄率的上升,而居民储蓄率则在相对下降。储蓄率的居高不下,成为目前许多官方经济学家不断扩大投资的当然的理由,也是造成国际收支连年顺差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无论高投资如何令人担心,无论巨额顺差引发的外部失衡问题如何让人不安,在国内消费率未能有效增加的前提下,为了维持国民经济,目前只能容忍其存在和发展。中国经济越是发展,出口越多(国内无法完全消化剩余产能);出口越多,对中国经济推动作用越大。与之同时,外贸顺差还积累更多的外汇储备,造成不断增加的货币投放。货币投放越来越多,没有造成相应的通货膨胀,却导致越来越高的储蓄率,最终造成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也就更多。
我想,这应该是中国式悖论产生的根源。 (作者系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