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前,我曾在本版发文,否认了所谓的国庆行情说,原本对此不想再说什么了。但长假期间每遇朋友谈论股市,总能听到关于所谓国庆行情的议论,不免又觉得仍有必要对此再说上几句。
回过头来看,认为原本存在国庆行情的人似乎也有一定道理。事情得从“8月暴跌”说起,不能不说,时至今日,关于8月暴跌的原因的种种猜测是缺乏依据的,尤其是所谓的“货币政策收紧预期说”。我的几位喜欢思考的学生因怀疑我所说的“货币政策与股市涨跌无关”的观点,最近作了一次实证检验,数据选自2002年之后的货币增量和M2的变动率,以及股市的指数走势。无论使用哪种模型,检验的结果都不支持“流动性与股市相关”的结论。我很为我的学生们高兴,不是因为他们证明了我的观点,而是因为他们懂得了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一种结论。
就在8月沪深股市急挫期间,国家领导人公开讲话,声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依然是下半年经济政策的主流,结果第二天股市跌得更凶;9月下旬,两市再次下跌,央行有关负责人宣布,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在今年下半年延续,甚至明年上半年也不会改变,结果第二天股市大跌。我们不妨用反证法来证明一下,如果“货币政策影响股市说”是成立的,那么上述两种情况应该使股市大涨才对,何以大跌呢?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股市在那短短的一个月中跌去将近四分之一呢?很遗憾,至少现在没人找到。如果没有,那就只能说明一点:有一股力量在左右股市,加上两个月后就是共和国60华诞,于是猜测“暴跌只是在用空间来换时间”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
必须说明的是,历史不可以假设,对股市的回顾永远不可能像对弈高手那样在复盘时摆出种种变化来,因此任何“假如”之类的股市分析从来都是大忌。但是,我们今天不妨犯一次忌,来一次假如,倒不是为了颠覆什么,而只是想看看如此假设的背后究竟能挖掘出什么来。
“假如”8月时确实有人在干预股市,并且真是要在9月弄出一个大红盘来的话,那么今天的现实暗示了什么呢?我想至少有两点可以总结:一是“股市是不可以随意摆布的”,9月上旬,红盘的确如期而至,尽管用某些技术派人士的话说“红得有点假”,但毕竟还是红了,而且势头不错。但中旬以后,形势急转直下,到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时,沪市比暴跌后的最低点位只涨了200点,比起当初“砸”下去的800点,实在是“得”不偿“失”。过去我们常把“市场是不可战胜的”这句话挂在嘴边,但对于其中含义的理解,恐怕只停留在“无从发现套利机会”的层面上的,今天的现实,似乎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向我们诠释了“市场不可战胜”的含义,或许应把它改成“市场不可欺”更恰如其分些。
二是“中国资本市场比你想象得要成熟”,就在9月上旬股市红盘的时候,有两个现象有点怪:量能不一致,散户却在净卖出。把这两个“怪象”放在一起,似乎可以得出结论:机构试图控盘的企图如今已经“作古”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倒真希望“有人试图做行情”的假设是真的,如果那样的话,那恰恰说明沪深股市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不理性了,它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熟,若真如此,我不但不会为9月行情的得而复失而沮丧,反而会为中国股市的进步而击节叫好了。
但正如前面所说,这些结论还都只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不过,对于国庆行情的总结却不想仅仅停留在股市这个层面上,现在更需要做的是把目光放在更长远的宏观经济层面上。如果说关于国庆行情的讨论说的是“空间换时间”的话,那么这个“时间与空间”的故事还可以延展到范围更广的经济问题中来。
上半年股市的持续上涨已经说明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是好的,但如何把好的预期转化成美好的现实,这其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美国人从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着手,甚至不惜牺牲竞选体制下最敏感的就业问题,看得出他们在争取用空间来换时间,争分夺秒地抢占世界经济引领者的制高点。反观中国经济,总是有人期待美国的复苏能重新拉动我们的外贸,从而拉动中国经济的复苏,这大概可以算作“用时间来换空间”吧。看似只是一个次序的差别,但其中的意义却相去千里。
从长远来看,我们未来的困难要比美国大,随着美国经济结构和消费习惯的变化,中国经济调整结构的外在压力已经凸显,是从我做起,主动求变(用空间换时间),还是坐等他人康复以为我用(用时间换空间),是一道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中国的股市就会继续蒸蒸日上,解决得不好,单纯依靠通缩引起的估值调高作支撑的牛市很难演变成更大的牛市,这一点才是所谓的国庆行情之后市场需要关注的焦点。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