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中国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特别报道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趋势
  • A7:数据说话
  • A8:一周策略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2009 10 1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1版:市 场
    创业板造富“第二季”:
    亿元俱乐部再添25人
    结构调整:无法摸石头过河
    每日关注
    围绕半年线波动
    今日九股申购 分析师最青睐爱尔眼科
    慢牛行情缓缓开启 震荡重心渐次上移
    今日视频·在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结构调整:无法摸石头过河
    2009年10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金岩石 ○编辑 于勇
      金岩石
      ⊙金岩石 ○编辑 于勇

      

      在美国,顶级豪宅开始批量上市拍卖了,这通常是房价止跌触底的前奏。业内人士评论说,如果银行信贷再宽松一些就会更好。美国的银行业痛定思痛还在努力“去杠杆”,美国家庭的储蓄率上升,也在“去杠杆”,这对大洋彼岸的中国经济会有什么结果呢?由此提出了美欧“去杠杆”与中国“去产能”的命题。

      这个命题虽然过去也有人提出,但在关注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复苏之时,“去产能”的迫切性显然被淡化了。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的家庭储蓄率已从2007年的负值回升到7%以上,说明过度举债消费的生活方式开始改变,上万亿的消费或许从此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经济复苏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不会同比增长,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将面临长期的结构性产能过剩,若不能及时创造新的需求来替代欧美消费市场,就只能通过“去产能”的战略进行结构调整。

      但是,有不少人相信一个神话:中国巨大的内陆市场将迅速消化过剩产能,言外之意,是在期盼一个“农村奇迹”,让中国农村和内陆地区的消费在短期内替代欧美正在萎缩的消费需求!

      制造“农村奇迹”来消化过剩产能是不现实的,因为中国的沿海/内陆以及城市/乡村有着巨大的收入差距。用中国内陆和农村市场替代欧美市场,好比是把大象的器官移植给猴子的外科手术。若不能在短期内消灭沿海城市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差距,这种需求替代就难以实现,所以中国经济的扩内需和调结构必须考虑“去产能”。

      其实,金融杠杆就是欧美金融业的产能,“去杠杆”也可以解读为“去产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欧美的“去杠杆”和中国的“去产能”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侧面。遗憾的是,欧美金融业的“去杠杆”已经初见成效,中国制造业的“去产能”却反其道而行之。

      执行“去产能化”的战略当然阻力重重,因为执行者要面对严重的失业问题。但在全球经济的结构调整之际,一部分传统制造业却不得不弃。问题是:过剩劳动力流向哪里?有人主张产业升级,“腾笼换鸟”,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固然重要,却不能化解就业压力。换一个思路,从城市化的角度看,就会发现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是另一个升级序列,将创造出新的就业经济--白领劳动密集型。从蓝领的劳动密集型升级到白领的劳动密集型,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升级模式,是外向型制造业“去产能”后的新经济。

      从“去产能”演绎到城市化,就看到了两个产业升级序列:一个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一个是城市化的产业升级,二者并行不悖。农民进城后必然消费升级,原来每天花1元,现在要花50元;蓝领工人变为白领工人,工资和消费都会成倍上升。过去几十年,城市化一直就是中国经济内需增长的主要驱动器。发展中国家转变为发达国家的升级过程,就是一个比例淘汰农民的过程,传统制造业升级为现代服务业,又是一个比例吸收农民的过程,二者相得益彰,互为条件。在这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城市化进程创造的内需市场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去产能化”的战略则会加速中国经济的城市化,而认为制造所谓的“农村奇迹”看似合理,却是舍近求远,逆潮流而动。

      中国经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已经结束了,因为“过河”可以摸石头,“跨海”却是摸不到石头的,在深海里能摸到石头也就牺牲了。过去30年,摸石头过河等于是改革;未来30年,摸石头过河则无异于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