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中国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特别报道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趋势
  • A7:数据说话
  • A8:一周策略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2009 10 1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1版:特别报道
    爆冷门 出黑马 诺贝尔经济学奖首现女性身影
    旷世危机成就新科诺奖
    隐瞒大股东占款 德棉股份遭处罚
    奖金拿多少 汇率说了算
    指责争议不断
    百岁诺奖亟待转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指责争议不断百岁诺奖亟待转型
    2009年10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朱周良 ○编辑 朱贤佳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朱贤佳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唯一一个不是按照诺贝尔本人遗愿设立的诺贝尔系列奖项,但其影响力却丝毫不逊于其他五个奖项,被称为当代世界经济学的王冠。而在颁奖程序上,经济学奖也都是放在每年诺贝尔系列奖项的最后,作为“压轴大戏”。

      尽管不是“亲生”的,但诺贝尔经济学奖却享受和其他五大奖项完全一样的待遇,评选方法和标准全无二致,奖金也不会少一分。

      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95年留下的遗嘱,诺贝尔奖项只有化学奖、物理学奖、文学奖、医学奖和和平奖,并且在1901年首次颁奖。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则是瑞典中央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全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1969年该银行300周年庆典时第一次颁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奖项奖金由瑞典中央银行提供,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在评选和颁发程序上与另外五个诺奖类别完全一样。

      不过,这一没有得到诺贝尔本人亲自认可的增设奖项,也招致了广泛的争议。当初设立五大奖项时,诺贝尔的本意是要表彰和鼓励那些通过推动科学进步、文学创作以及促进和平等方式来改善人类生活的人和行为。然而,设立经济学奖是否符合诺贝尔的这一初衷,却颇有争议。经济学是不是能和物理化学平齐的一门科学?经济学是否毫无争议地能够帮助改善人类生活?

      诺贝尔的侄孙、著名人权活动家彼得·诺贝尔就坚决反对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坚持认为,如果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人在世,他肯定不会同意设立经济学奖。彼得·诺贝尔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不过是给少数经济学人提供了一夜成名的工具,并且该奖项“常常颁给了股市投机者”。

      这样的指责也并非毫无根据。在上世纪后期,诺贝尔经济学奖往往花落那些针对金融市场行为的研究人士。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罗伯特·默顿和迈伦·斯科尔,两人被认为发现了为金融衍生品定价的方法,这可能有助于降低金融投资风险。不过,不到一年后,这两位诺奖得主参与经营的长期资本对冲基金(LTCM)便陷入危机并不得不寻求联邦政府援助,外界也一度哗然。

      “出乎意料”一直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特色,但很多时候也是招致批评的话柄。最早期的诺贝尔奖大多颁给那些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但自那以后,诺贝尔经济学奖却频频成为冷门的温床。相比最终获奖的少数不是太让人熟悉的幸运儿,那些被淘汰的候选人却无一不是重量级的人物。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另一大争议在于其过于强烈的地区色彩,换句话说,非美欧经济学家几乎没有可能获此殊荣。不计入2009年,迄今诺贝尔经济学奖共颁出了40次,获奖者有62人,其中的42位来自美国;而在公布诺奖的同时,上述获奖者中有50多位都正在美国工作;美国的芝加哥大学更是以培养了1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而成为“诺奖定向栽培基地”。

      更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发展迅速,但诺奖经济学奖的评委们却对此视而不见。纵观广大发展中国家,迄今为止只有两位经济学家染指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且还都是工作在美国和英国。而迄今获得诺奖的经济学家中,只有三位的获奖成果是与发展中经济体的课题相关,但后者正在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新重心。

      按照颁奖的届数算,今年诺贝尔奖已“年满”109岁。面对金融危机之后新的世界经济格局,诺贝尔经济学奖或许正的到了要转型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