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非近期又开始重入人们关注的眼帘。不同的是,人们对大小非减持压力的担忧正在更多地还原为对利益公平的关注。
人们关注大小非,不仅是因为大小非减持再度出现热情高涨之势。尽管在一个上升行情的大趋势中,大小非减持数量的增加同被过于充沛的流动性所放大了的交易量相比,似乎已不值得一提,但是,它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力度,无论如何不能小觑。在笔者看来,只有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对大小非问题的认识才有可能越来越接近事情的本质。这是比大小非减持对某个阶段行情涨跌的影响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大小非问题之所以一开始就引起市场的担忧,现在看来,与对全流通的某种理解上的偏差不无关系。其实,笔者在很早的时候就指出,全流通本质上不过是可流通。如果将大小非解禁的份额简单地理解为减持的卖盘,任何人都会对市场的承接能力不胜担忧。由于大小非揭开股改“锁一爬二”的红头盖的时候,市场行情恰巧也开始从牛市的高峰跌向熊市的深渊。在这种情况下,大小非减持哪怕只有一根稻草的分量,也足以压垮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骆驼。不过,当人们发现大小非解禁其实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大小非减持,而且大非在减持中的表现也迥然不同于小非的时候,也就不仅学会了用思考代替恐慌,而且开始懂得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此可见,空洞的理论分析常常是靠不住的,实践才是获得真知的唯一途径。人们对大小非减持从极度紧张到和平共处,经历的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认识过程。
不过,大小非对市场的压力虽然主要并不是减持的数量问题,但是,它在进入流通前后所表现出来的利差的极大悬殊,则始终是导致市场不稳定的苗子。在市道低迷时,大小非减持的利差空间尽管受到一定压制,但其减持行为之所以更多地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就是因为与原始的持股成本相比,其从流通溢价中所获得的套现利益依然与二级市场普通投资者存在极其悬殊的差异。如果考虑到减持套现以后的二次投资三次投资的利益,则不管行情如何低迷,还是要不顾一切地进行减持的,这也就是小非减持之所以显得比大非更疯狂的道理所在。而等到行情出现好转,一旦手头的股票能卖个好价钱,不要说小非,就是大非,除了受到有关规定限制的国企国有股外,又何乐而不为?统计显示,今年前9个月,除了解禁数量较少的8月之外,大小非减持的数量一个月多于一个月。与今年上半年限售解禁份额1118亿股相比,下半年高达5558亿股的解禁量是上半年的5倍之多。其中10月解禁限售股3134.69亿股,占全年解禁股份总量的45.45%。按目前的市值水平估算,解禁市值规模高达20000亿元以上,不仅是今年解禁额度最大的一个月,也是股改以来单月解禁额度最大的一个月。虽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石化、工行的大股东不会轻易减持,但在趋利的大前提下,大小非减持对市场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仍是不容置疑的。
尽管持续好转的行情遮迷了人们对大小非减持关注的视线,但是,大小非减持暴利所反映的严重的不公平是掩盖不了的,而且也是不容回避的。前不久,深圳在对发生减持行为的大小非的稽查中,发现了较为普遍的避税逃税现象。有人估计,大小非逃税或以百亿计。这不仅说明大小非减持暴利的可观,也说明以往在对大小非减持税收是免是征的理解上也是有问题的。尽管我们目前依然不主张对股票交易征收资本利得税,但是,对于大小非来说,他们在股票从非流通到进入流通所产生的巨大溢价中获得的收益,即使按照现行税收制度也应当承担纳税的义务。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并不是大小非的原罪。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透过现象看到大小非问题的本质。对于流通率随着大小非的解禁而走过了50%的我国股市来说,未来最大的问题也许已不再是流通压力,而是利益分配的不公。
试想,一个陈发树仅仅在大小非减持中就套现获利了数十亿,而支持了资本市场扩容的广大投资者却非但没有同步分享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成果,反而还一批又一批且一次又一次地成为行情大起大落的“套中人”。如果说这就是所谓零和原理的体现,那么,不能不问一问的是,如此巨大的不公平难道就是股市最基本的利益分配原则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人们也就不仅有理由期望,税收稽查从大小非避逃的税源中追回本该属于全民所有的利益,有理由期望证券监管在对有关违反证券法行为的加强监管中发现和惩处大小非及其某些高管的违规减持或内幕交易,更有理由期望由此而举一反三,使我国资本市场先天不足的制度性不公平通过新的制度性建设而亡羊补牢逐步得到解决。否则,不要说大小非减持还将在主板继续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陈发树,而且,未来的创业板也将继续复制。而这,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大小非问题更为重要而关键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