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中国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创业板
  • 11:地产投资
  • 12: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市场中人
  • B1:披 露
  • B4: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2009 10 1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专栏
    对基金销售乱局
    来个釜底抽薪
    远图长虑沉着应对国际经济摩擦常态化
    对经济复苏漫长艰辛须有足够估计
    布朗“审计风暴”引火烧身
    假日的归假日,经济的归经济
    基金销售模式应回归本原
    奥巴马的“阳谋”难免双输结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假日的归假日,经济的归经济
    2009年10月1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福重
      王福重

      今年 “十一”长假又是捷报频传:全国有2亿多人次出行,旅游收入1007亿元,商品零售额5 000多亿元,集中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假日经济”似乎再次显现。与此同时,围绕长假的存废之争又起。

      长假始于1999年,其时,1997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正在加深,周边国家都实行了“以邻为壑”的本币贬值战略,而中国却作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郑重承诺,因此,在外需急剧下滑的背景下,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从高校扩招、征收利息税到放长假,各种招数都用上了。“黄金周”、“假日经济”开始流行。

      时间和心理因素对人的消费行为有影响。没有足够时间,便不能去旅行,没有心情就不会休闲。但是,消费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既不是时间也不是心理,而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收入不增加,就谈不上消费真正的增加。而时间就如海绵里的水,说到底,总是可以挤出来的。

      放假能拉动消费,是一种假象。说到底,人们趁假期旅游、购物,不过是消费时间和地点的置换而已,并非消费总量的增加。你把钱花在旅游上了,就得少买其他商品,比如高档化妆品。所以,黄金周,高兴的只是运输部门和旅游景点,其他部门沾光的不多。如果你的收入照旧,你一年的总消费并不会因放长假而增加。

      经济学里,根本没有假日经济这个说法。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和理论,不推到极致,就不知其有多荒谬。假如放假就可以拉动经济,那岂不是多放假,一切经济难题都迎刃而解了吗?

      当然,因为多年积累的“夙愿”一朝得偿,最初,长假确实收到了井喷式的“黄金”之效,商家赚得钵满盆满。此时,国人最在乎的,不是旅游和消费的质量,而是假期本身,是有机会尝尝“黄金周”之鲜,就是花钱买罪受,也认了。

      但是,任何事情,总是边际效用递减,而边际成本递增的。十年过去了,旅游和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新鲜劲,逐渐淡化,而人满为患的车厢,摩肩接踵的旅游景点(长假期间,故宫每平米站了8个人),想不下降都不成的服务质量,人们越来越在意了。

      且不说,黄金周的购物和消费游数据,科学性和真实性就值得怀疑,层层上报式的方法,难免不会让基层单位按照惯性增加数据。今年的数据虽然又增长了,可如果考虑到这8天当中,有60年大庆、一个双休日和中秋节,这三个加分因素,这点增长就不值得高兴和兴奋了。有大量报道说,今年商场销售并没有出现火爆场面,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做“宅男”、“宅女”,不再出去花钱买罪受了。一句话,长假和黄金周,渐渐有了鸡肋的感觉。

      现在,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没有结束,国内的就业形势尚十分严峻,人们的失业压力空前,收入预期也不甚良好,消费变得谨慎才是正常的。

      过去,好逸恶劳是我们最最不能容忍的恶习。现在,我们终于知道,劳动的目的,不是劳动,而是消费、休闲,人有劳动的权利,也有休息的权利,劳逸结合才是最佳状态。休息的权利,应该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人们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自主安排非工作时间,实现最大的效用。而不是随大流,参加行政命令似的2亿人次的空间大挪移。

      休假,严格来说,是一种城市文明,因为农民是按照自然季节来劳动和休息的,城市的劳动者则“违背”了这种自然,所以,需要一种机制来保证休息的权利。基于此,在1936年的国际劳工大会上,通过了带薪休假的公约。西方率先实现了工业化,他们的观念是,热情工作而同时懂得休闲的,才是理想的人生。今天,在发达工业国家,如果一份劳动合同没有带薪休假条款,就是无效的。

      但在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带薪休假实行起来当然不会顺利。《职工带薪休年假条例》已从去年开始正式实行,效果,大家都看到了。除了部分国有企业和外企,大部分企事业单位职工,并没有享受到带薪休假的福利。这有实际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当口,劳动者处于弱势,保住饭碗已属不易,哪敢再有“非分之想”?

      所以,必须在全社会大张旗鼓推广带薪休假的理念,让其成为企业规则和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起始阶段,政府的强制力更是非常必要的,行政执法部门要发挥作用,甚至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为职工争取。山东省就通过了地方法规,一旦发生冲突,人民法院必须受理,维护职工权益。

      难点在于,带薪休假是一种权利,而非义务,在习惯了无私奉献的环境中,职工很可能“被自觉放弃”带薪休假的权利。所以,带薪休假,需要全社会观念的转变。凯恩斯说得好:对于变革,要紧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如果有朝一日,带薪休假成为普遍的规矩,黄金周也好,长假也好,就都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这样,当人们休假时,就不再负有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额外任务。政府要做的,是想想增加居民收入之千方,而非变戏法似的“放长假”之百计。

      套用圣经的话,让“假日的归假日,经济的归经济”吧!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