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周三下午公布的9月份信贷数据显示,宏观经济活动正在逐步加强,实体经济复苏的趋势更为稳固。当月人民币新增贷款达到5167亿元,较8月高出1000余亿元,信贷增量出现回升和结构上的变化。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4%,环比增长1.6%,当月新增正常类人民币贷款8600余亿元,相较8月的6800余亿元有明显上升,由于票据贴现贷款的到期和银行以正常贷款取代票据贴现贷款,当月这一贷款的数额下降3516亿元。贷款结构上的变化,体现出投机性资金需求减弱和实体经济对于资金需求在增强,整体信贷状况向好的方面转变。据统计,当月来自制造业、跨国企业和地方基建项目的正常类贷款需求普遍强劲,说明宏观经济活动继续升温,而合理的银行信贷规模也将继续为正常的宏观经济实体的运行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避免因信贷投放的暴涨暴跌而影响到市场的预期,干扰未来经济的正常运行。市场此前对于新增贷款总量估计偏低,主要因素是月初报道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大幅下降,而依据最新数据,当月国有四大行的新增贷款仅增加1105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1%,相较前几个月大幅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下降速度更快,当月仅新增154亿元,市场份额由之前的17%下降至3%,相比之下,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的放贷力度加大,市场份额在当月突增至75.6%,这种结构上的巨大变化,是市场始料未及的。
从目前看,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四大行大量压缩票据融资规模,当月票据贷款到期后多数由中长期贷款替代,因此尽管四大行对企业的新增贷款相较上月没有出现大幅变化,但最终新增贷款数值却大幅下降,应当说,这体现出更多的积极信号。其次,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大规模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受限于监管的要求,特别是部分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的银行当月压缩贷款规模的力度加大,由于银行业按照新的监管要求补充资本金需要较长时间,这一下降趋势短期内尚难以得到改变。最后,其他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增长,主要来自于政府地方性的配套项目推动,由于这批金融机构上半年的放贷规模相对较小,下半年仍具有较为充沛的放贷能力,因此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贷款规模收缩的情况下一枝独秀。此外,有部分市场分析亦认为,这种现象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向上半年项目储备不足的中小地方性金融机构转让信贷资产有一定联系。
9月信贷数据的另一亮点,在于M2和M1数据上,当月M2余额为58.54万亿元,同比增长29.31%;M1 余额为20.17万亿元,同比增长29.51%。M2增速目前已经连续3个月维持于25%上方,是1995年以来的历史峰值,而M2和M1增速之差在本月出现负值,这是在今年1月这两者增速之差达到历史峰值后的反转,也是去年5月以来首次出现的状况。鉴于M1增速更多体现出企业经营活动活跃,资金使用比较频繁,货币流动频率较高,这种增速的快速提升,显然有利于经济进一步企稳回升。不过,再仔细研判细分数据,或许是受长假影响,居民活期储蓄余额月末激增也是导致9月M1较快增长的另一因素,因此,尚不能因为M1的快速增长就判定微观个体经济已充分活跃,经济复苏仍旧存在反复的可能。
不管怎样,9月信贷数据更多是朝有利于实体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在转变,这将会更有力促进企业和社会生产进一步复苏。如果未来的信贷结构调整能更好地向中小企业倾斜,在贷款的结构比例上能更趋于合理,那么即便新增贷款总量下降,整体经济活动也仍然会向好的方向继续发展。
(作者系东航金融注册金融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