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中国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特别报道
  • 12:车产业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市场纵横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2009 10 16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2版:要闻
    负值CPI为何百姓还感受到物价上涨压力
    电价改革文件近期有望出台
    上半年我国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金额增2%
    外汇局放宽境内企业外汇资金运用和经营
    李毅中:工业经济运行
    扭转增速下滑局面
    专家热议
    后危机时代新经济增长点
    上半年对外直接投资同比下降六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负值CPI为何百姓还感受到物价上涨压力
    2009年10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作者 潘正彦
      □作者 潘正彦
      虽然近几个月来CPI和PPI连续为负值,但大多数老百姓仍切身感受到了由物价结构性上涨引起日常生活成本上升的烦恼与压力,特别是担忧潜在的通胀是否还会“卷土重来”。

      眼下,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些生活必需品及公共品价格出现了上涨或正在酝酿涨价的新趋势。例如,上海市出租车运价从本月11日起开始调整,调价后平均每车次提价幅度在10%左右。在负值CPI的市场背景下,涉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商品价格上涨是否会形成有关部门的一种“习惯”?这多少有点让人担忧,这一价格上涨链条一旦启动,势必就会引起潜在的通胀风险。

      在笔者看来,当前我国面临的潜在通胀风险,首先表现为物价的结构性上涨。鉴于衡量通胀压力的物价指数CPI和PPI已连续几个月为负值,很多人据此认为,目前我国还处在通缩时期,通胀离我们还很远。但物价的结构性上涨却让大多数老百姓感受到了物价上涨对日常生活成本增加的烦恼与压力。

      就以近期鸡蛋、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为例,猪肉价格连续上涨,且累计涨幅曾一度达到15.8%,鸡蛋价格也连续数周上涨。虽然有关方面出面解释说,肉蛋价格上涨是正常的恢复性上涨,不会导致通胀。但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却是透过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变化来感受物价的上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5月份的一项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超过40%的居民认为目前物价很高,难以接受。这个比例已接近于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时期物价不断上涨高峰时水平。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尽管食品价格所占CPI权重高达33%,但食品价格仍然无法及时、真实地反映现实中整体食品价格的波动;另一方面,住房、医疗和教育价格权重加起来才27%左右,但后三项的消费支出要明显高于食品的支出。这样,由于CPI构成中八大类商品权重设置的不合理或结构性失衡,当粮食、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引起CPI上涨时,就出现了所谓的“CPI失真”问题。所以,尽管目前CPI仍表现为负值,但CPI的结构性失衡导致了CPI的低估,恰恰被低估的部分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影响最大,但又无法在CPI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就有了为何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实际感受要比CPI数据来得更为强烈一些,这也成为人们担忧通胀是否会再来的重要理由之一。

      不过,导致潜在通胀风险的真正危险在于:一些研究者(包括部分地方政府)对CPI、PPI的数据存在着“误解”,或者说忽视了CPI、PPI数据的“时滞”效应,这是导致潜在通胀风险的真正隐患。一方面,部分研究者无视物价的结构性上涨已对老百姓日常生活构成了较大压力,却依然紧盯住今年上半年CPI和PPI连续6个月出现负增长这一事实。据此,从理论上判定当前中国有陷入通缩之虞;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借CPI和PPI正处于负值的“时滞”之机乘机对一些公共品或准公共品进行涨价,例如近两个月以来上海、天津、沈阳和广州等地上调水价。

      可以预见的是,当对一些公共品或准公共品价格的涨价行为已成为地方政府的一种习惯时,这无疑将会对潜在的通胀风险“拐点”产生放大的效应,并对未来通胀的形成起到负面的推动作用。因为,原来预期年内物价走势仍可能会处于下降通道、未来CPI的“由负转正”的可能性并不大,再加上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动,由此造成了今年以来我国货币信贷出现“井喷”。当货币信贷的高增长与未来的CPI可能“转正”相互碰撞时,那时我们可能离通胀已经为期不远了。当然,这是从中期的角度来观察未来通胀问题的。

      此外,目前的食品价格上涨已增加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本,新的涨价因素如居住类价格和能源价格是否会接下来跟着一起上涨呢?还有,美元贬值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型通胀压力是否会通过PPI传递给CPI呢?这些问题对于老百姓来讲也许有些复杂,但如果真的发生了的话,那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将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通胀的预期,而是实实在在要与通胀为伴了。

      当然,眼下老百姓感受到的物价上涨,还不完全等同于通胀压力,因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将CPI和PPI等物价指数等同于通胀。但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老百姓从失真的CPI中感受到的物价上涨却是真实的。从某种角度分析,透过老百姓的菜篮子,可以读出CPI上涨的先行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