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距正式鸣锣仅余不足两周,支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发展的直接融资平台即将正式开通,本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将集中上市,其发行市盈率偏高、普遍超募的情况受到市场普遍关注,部分投资者认为“创业板公司超募就是圈钱”,创业板公司上市“将分流主板资金”。但业内人士大多认为,创业板“分流说”、“圈钱说”值得商榷。
根据申银万国证券对美国NASDAQ、英国AIM、韩国KOSDAQ和香港GEM市场历史数据的研究,海外创业板市场推出前后,主板市场交易量并没有出现萎缩,主板运行趋势也未改变。我国2004年推出中小板市场,其对主板成交量、换手率和指数运行趋势也没有实质性影响。
从实际规模上看,首批28家创业板企业融资规模总计约为155亿元,这与主板大盘股IPO和再融资相比十分有限,从量上说,将创业板视作市场“失血”的罪魁祸首显然不科学,从国际情况来看,创业板的成交额和融资额也往往不及主板市场的5%。
同时,业内专家认为,由于创业板的功能定位,交易风格与主板不同,所吸引的投资者往往也具有与主板不同的投资偏好,因此到创业板购买股票的资金不一定是从主板撤出来的资金。随着越来越多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创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为各类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和品种选择,能够更好地满足特定偏好投资群体的投资需求,吸引更多的增量资金不断流入资本市场。
28家公司发行定价普遍“偏高”、超募比例较大,也引起了诸多投资者及业内人士的关注,但将超募同圈钱直接划上等号,可能也有失偏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所有市场的上市公司,无论主板还是创业板,都或多或少具有过度融资倾向,完善的发行体制可以在买卖双方之间找到平衡,在实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创业板,投资者也往往具备较强判断能力、具备投资理性,能够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制定投资决策,“退一步说,即使是圈钱,也必须有人愿意买。”
“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后,定价的自主权交给了市场,管理层专注于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投资者风险提示等领域,改革后主板发行市盈率也比以往有所提高,创业板定价偏高不仅是市场流动性充裕的体现,作为新事物,首批上市公司也享有投资者追捧新生事物的溢价,普遍超募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现阶段投资者对这一定价水平是接受的。”中信建投证券总裁王常青表示。
有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创造了中国四分之三的创新产品,提供了超过四分之三的就业,是扩大内需、保增长、扩就业的有生力量,推出创业板的题中之义不仅在于解决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问题,更在于是国家调结构、保增长、扩内需的一项发展战略。
“超募资金装入了中小企业的口袋,可能比上市后装入职业炒家的口袋要好些。”业内专家表示,未来监管部门及保荐机构将对创业板公司超募资金的使用情况给予严密关注,保证超募资金合理使用,维护投资人利益。
具体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上,不同时间发行的创业板其风险重点可能不同。“对于首批上市的公司来说,其主要风险可能在于估值风险,到后期,发行市盈率将会有所回落,但也需比照同期主板市场的情况,届时上市公司的质量可能不会像首批公司一样基本符合中小板的上市条件,那时候的风险就转化为公司的经营风险和退市风险。”巴曙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