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规模引进的高次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外,下游终端厂商也在尝试向上游挺进。尤其在液晶模组方面,海信、TCL、康佳、创维、长虹等国内主要彩电企业都以参股或技术合作等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液晶模组工厂。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电企业的模组生产都会与某个屏供应商保持“类绑定”的关系,如长虹之于友达、创维之于LG,用以保障自身的屏供应。
这一方面是为了应对面板涨价对利润的挤压。据悉,液晶面板约占整机成本的60%到65%,模组又另占了10%左右。另一方面,实力彩电企业也有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的战略考量。
10月16日,四川长虹与台湾最大液晶面板制造商友达光电合资成立的长智光电公司正式揭牌,第一批专供长虹的液晶显示屏全面投产。其中四川长虹持股49%,友达光电持股51%。首期建设4条玻璃基板与背光模组组装制程生产线,预计年产24寸、32寸、37寸、42寸、46寸等液晶模组300万片,年销售额50至60亿元。四川长虹借此进入液晶显示屏核心领域,成为国内唯一同时拥有等离子、液晶、OLED等多种核心显示技术的家电龙头。
三年前,长虹以约1亿美元间接收购了韩国欧丽安等离子(Orion PDP)公司75%的股份,成为其300多项专利和先进生产技术的主人,填补了国内等离子空白。而面对液晶面板生产线动辄百亿的投资,长虹称自己此路为“借道”而行。
长虹集团企划部部长刘海中对这步战略充满信心。“通过屏、模组和整机一体化设计、制造,长虹可以发挥产业协同效益,对内实现产品标准化,对外实现产品差异化。一方面,形成更加准确高效的“产-供-销”执行机制,保持屏的状态与产品状态的相对稳定,有利于根据消费者需求迅速将新产品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中间环节材料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物流成本、质量成本和服务成本等。”
对此,塞迪顾问消费电子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杨松强表示:家电厂商都有往上游走的意图,但受投资额和技术壁垒所限;模组相对壁垒较低,而且利于消化企业的成本。
中国电子视像协会副会长郝亚斌也认为:彩电企业发展有很多突破口,有的企业适合延伸上游,但情况不一。他同时提醒:虽然三星、LG等一体化企业的竞争力比较强,但投资的推动及供需关系的变化也很难讲,必须由企业自身情况而定。
至于是否会向生产面板的上游延伸?长虹并未给予确切回应。而塞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王勇则表示:国内家电企业短期内这样做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有合资的形式,参股外资在中国投建的液晶面板厂。
“京东方等企业发起高世代线建设,对完善产业链很有帮助,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大,不仅体现在资金上,更包括政策的引导等;对于家电厂商来说,无论谁来担负建设的责任,结果都是可以共享的。”郝亚斌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