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正门,堵了邪门”,由于发放贷款对象的趋同性,小额贷款公司的推出对地下钱庄造成了直接冲击。在越来越多的小额贷款公司加入民间借贷的阵营之后,民间借贷市场的供求结构开始悄然发生改变。
⊙记者 唐真龙 ○编辑 陈羽 颜剑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重庆市渝中区瀚华小额贷款公司总经理林峰在位于解放碑帝都大厦9楼的办公室向记者饶有兴致的介绍着。“这边是信贷审批部,那边是风控部,最外面是市场部,桌子是空的,业务员一早就出去了。”
走过9月,这家重庆市乃至全国最先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已经经营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这一年也是中国小额贷款公司蹒跚起步,摸索前行的一年。
解放碑是一个繁华之地,这里商贾云集,方圆数公里之内,汇聚了数以百计的各种专业批发市场,卖服装的、卖水果的、卖皮革的、卖图书的……几分钟前,在开完每天例行的晨会之后,瀚华小额贷款公司的十多名年龄在25岁上下的年轻人,匆匆带上一大堆宣传资料,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涌进了这些市场,他们的任务是一致的:从这些小商小贩中发掘潜在客户,并快速发放贷款给他们。
另类贷款模式
“这么快拿到贷款,确实出乎我的意料。”几天前,来自重庆丰都的张正权夫妇拿到瀚华发放的一笔3万元的贷款,这是张正权平生以来获得的第一笔贷款,虽然只有3万元,但这笔贷款对他们来说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年前,张正权夫妇从丰都来到重庆,怀着自主创业的念头,他们用手中仅有的2万元存款在重庆江北区租下了一间小门面,并聘请了一名厨师经营起一家小面馆,由于夫妇二人勤劳能干,小面馆生意兴隆。两年后,在顾客的建议下,他们又用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面馆隔壁租下了一间较大的门面,取名“金港食府”,经营以中餐炒菜类为主、面食快餐类为辅的餐馆生意。
三年的时间,夫妇二人积攒了20万元的存款,原本计划用这笔钱在重庆买房,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们改变了主意。一次在路过南坪步行街时,张正权发现此处有一楼房3楼整层招租,经营过招待所的他感觉此处大有商机。与妻子商量后,他们迅速将这一楼层租下,并计划将其装修成一家宾馆,不过在软装修结束后,他们发现尚需购买部分设备、家具和家电的资金缺口在10万元上下。
“经朋友介绍,我找到了瀚华小额贷款公司。”张正权表示。令他没想到的是,与自己想像的繁琐的贷款手续和流程截然不同,在与自己通了几次电话之后,一名叫李华耘的工作人员来到餐馆,与他做了2个小时的交流,此后不到5天的时间,自己便拿到了这笔贷款。
“在我们这里,满身尘土,揣着身份证、结婚证的农民工可能会获得贷款;而开着宝马车,拿着房产证的人则未必。”林峰告诉记者。林峰将公司的理念主要概括为16个字,即“设计在先、定向开发、批量营销、信用激励”。所谓“设计在先”,主要是贷款的开发首先要先研究市场普遍需求、找出共同点、设计针对性产品、设定基本门槛和主要判断标准。而在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对目标市场和客户群体进行针对性开发则称为“定向开发”。在设计定向的基础上,营销的方式尽可能采取批发的方式。“信用激励”则是用在所用贷款客户身上,在如期还款后,如果再次申请贷款可以在利率、额度等方面给予实质性优惠。“优惠幅度在5%-10%之间”。
在这一理念的主导下,瀚华对客户群进行了定位。林峰介绍,他们的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商贩,这一类客户主要是在各个专业市场找,为此公司先后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重庆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促进中心,重庆市中小企业协会、部分大型专业市场合作。“朝天门、中华路、菜园坝有大量这样的市场,这里是我们主要的市场。”而另一类则是针对某一行业链条,顺着行业的上下游寻找客户。针对不同的细分客户市场,瀚华小额贷款公司配置了小企业、个体工商户、非经营个人贷款等三条业务线,每个条线配备了专职业务人员。
开业近一年来,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的瀚华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2.3亿元。其中贷款总比数超过600笔,客户总数超过了500户。据了解,瀚华刚开业时,平均贷款余额为50万,目前平均贷款余额已经降到了30多万,“我们今年的目标是想要降到20万以下。”林峰表示。
挺进中心城区
仿佛一夜之间,小额贷款公司这个新生事物便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浙江、江苏、上海、重庆、辽宁……
“民营企业对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兴趣尤为强烈。”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重庆市金融办主任罗广表示。自2008年8月初重庆市颁布有关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的三个相关文件之后,相关企业便对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之中以民营企业最为踊跃,据重庆市金融办统计,在提出申请的企业中,有90%为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为何热衷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罗广分析,主要有几方面的因素。首先,民营企业融资难在我国长期存在,由于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是大银行占绝对主导,而大银行主要针对大型企业提供服务,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鲜有机会享受大银行提供的服务,他们对融资难有切肤之痛。其次,部分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的时候,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它们想让产业多元化,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要为资金投入选择新的行业,而准金融行业成为他们首选的目标。第三,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有一个优势即资产流动性较强,一旦这些企业的实业出现问题,他们可以随时抽离资金。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即部分民营企业其实一直在从事民间借贷,但这种行为不受法律保护,而当遇到成立正规小额贷款公司的机会时,他们也愿意借此机会将自己的行为合法化。
随着政策的开闸,民间资本对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热情高涨,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原本被定位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公司,在其不到一年的发展时间里,却呈现出向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扩张的趋势,这一现象在上海、重庆等地表现得尤为明显。
据重庆市金融办统计,截至7月底,重庆已经批准设立的66家小额贷款公司中,有53家处在一小时经济圈所包含的区县,其中中心城区渝中区、江北区以及北部新区分别有6家小额贷款公司。而较为偏远的几个区县包括万盛区、双桥区、荣昌县、城口县、云阳县、巫溪县、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仍然没有小额贷款公司获批。
“我们也在鼓励主城区的资本到城郊、区县去建立小额信贷公司,但是没有成功,主要是受制于当地的金融环境。”罗广表示,从产业结构上来讲,区县的中小企业较多,这部分企业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主城区这些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同样得不到满足,因此在地域的选择上,民营资本更愿意在各方面均较为发达的主城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冲击地下钱庄
远低于民间借贷的利率、便捷高效的贷款发送程序、对抵押物宽松的条件,使得小额贷款公司一推出就受到了热捧。由于发放贷款对象的趋同性,小额贷款公司的推出对地下钱庄造成了直接冲击。重庆市金融办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9月至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重庆市已审批筹建小额贷款公司80家,注册资本55.3亿元,开业53家;截至今年7月末有40家开办业务,试点开业以来累计发放贷款41.57亿元,占注册资金的27.95亿元的189%。
而据相关部门不完全估算,目前重庆市民间资金的流入量在300亿元左右,在越来越多的小额贷款公司加入民间借贷的阵营之后,民间借贷市场的供求结构开始悄然发生改变。
“开了正门,堵了邪门。”罗广跟本报记者的表述生动鲜活。据重庆市金融办观察,近期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有所波动:据了解,重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开业以来,贷款平均利率保持在15%-18%之间,而近期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稍微上浮达到20%左右。相关人士分析,这一方面跟近期市场利率回升有关,另一方面也由于重庆目前开展的“打黑”使得不少地下钱庄遭受打击甚至退出市场,民间借贷格局由此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不过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究竟对地下钱庄造成了多大的冲击,由于目前对民间借贷的数据尚没有较好的统计手段和途径,因此难以具体估算。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小额贷款公司已经作为一股重要力量融入到整个民间借贷的大格局中。
而对于政府管理者来说,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本意并不在此,罗广表示,小贷公司的贷款重点是解决了急需资金的行业、企业和个体经济。据统计,重庆市小贷公司发放的贷款主要投向商贸流通、工业、建筑业、房地产和农业等行业的比例分别为19.9%、14.6%、14.11%、13.98%和5.38%;投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比例为83.2%。
融资陷“无米”之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额贷款公司也正面临这样的尴尬。“从开业到放完贷款仅用了一个月时间。”重庆市江北区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总经理向记者表示。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受相关监管条款的限制,小额贷款在设立之初就被念了“紧箍咒”,而如今在经历了近一年多的试点之后,这“紧箍咒”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钳制也正在逐步显现出来。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5月发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做如此规定,此外《指导意见》还将小额贷款公司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的比例限制为不超过其资本净额的50%。“监管部门的这项制度设计造成了小额贷款公司资本规模偏小、股权结构分散、盈利模式单一,也就是说小额贷款公司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先天不足。”上述江北区小额贷款公司负责人表示。
“只贷不存的要求是合理的制度,但从制度安排上缺乏其他通畅的资金来源渠道,小额贷款公司并没有真正进入金融市场。”重庆市渝中区另一家小额贷款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位负责人表示,虽然按照《指导意见》,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向银行融资,但现实中向商业银行融资比较并非易事。“我们目前正向银行申请贷款,但从银行反馈的信息看,虽然对我们公司较为认同,但苦于还没有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评价标准,迟迟不能做出贷款的决策。”这位负责人表示。
作为小额贷款公司的主管部门,罗广向记者坦言,资本金约束对小额贷款的未来发展的确是个问题,不过他认为,通过一些创新和改进是能够解决这个后顾之忧的。记者了解到,目前在重庆金融办的主导下,一些受资本金之困的小额贷款公司正迎来转机。
5月初的一天,在成立了近10个月之后,瀚华小额贷款公司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日子,就在这天,瀚华小额贷款公司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2500万元贷款,“这对于小额贷款公司具有标杆意义。”罗广表示。
为解决小额贷款公司融资问题,重庆市金融办对此先后两次召集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召开协调会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今年8月重庆市出台《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银行融资管理暂行办法》,“这为银行向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提供了政策依据。”罗广表示。
截至目前,国开行、兴业银行、三峡银行等3家银行累计为5家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了2.75亿元贷款。此外目前重庆市金融办还正在协调三峡担保、进出口担保公司,为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引入担保机制,分散信贷风险。
除此之外,重庆市目前还在探索通过创新金融产品的方式拓宽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目前在做的业务创新主要有三项。”罗广表示。首先是委托贷款业务。对此重庆市金融办聘请了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评级管理,在此基础上,选择一批有良好经营记录、内部控制水平高的小额贷款公司开展委托贷款业务,为资金提供方提供专业金融服务。
其次,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利用小额贷款公司的信息优势和人才优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托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投行业务。此外,重庆市还将逐步允许良好经营记录、内部控制水平高的小额贷款公司根据资金头寸情况借助银行的结算平台开展拆借业务,通过资金调度,有效利用闲置资金。
敢问路在何方
5月22日,在离重庆市不远的成都市,“瀚华系”小额贷款公司迎来第二位新成员,成都瀚华小额贷款公司在这一天正式开业,此举可视为瀚华系小额贷款公司扩张的第一步,在林峰心里一张蓝图已经绘就第一笔。
“小额贷款公司未来的发展道路有两条。”林峰告诉记者,“如果谈到村镇银行、社区银行、中小企业银行,只是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去想像的一条路,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最理想的路。”林峰认为,小额贷款公司如果转成村镇银行,其实在某些方面是失去了自身优势,作为一个非常微小的银行在吸收存款和监管成本方面是没有办法和其他银行去竞争的。而除了这一条道路之外,小额贷款还有一条道路,即走网络化批发经营的道路,林峰将之称为“紧盯社区需求的麦当劳式”的小额贷款公司,“可能是极少数的公司可以做到这个模式,但我们希望做一个尝试。”林峰告诉记者。
罗广则认为,现有的小额贷款公司可能会有三个发展方向,一种是经营不善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掉;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将维持现有的经营模式,依靠自有资金和融得的资金发放贷款生存下去;而少数发展较好的小额贷款公司将获得升级为村镇银行的资格,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
(本报记者王屹、刘雨峰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