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焦点
  • 5:专版
  • 6:财经中国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公司·价值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信息披露
  • A4:信息披露
  • A5:机构动向
  • A6:资金观潮
  • A7:市场趋势
  • A8:市场评弹
  • A9:数据说话
  • A10:市场纵横
  • A11:信息披露
  • A12:车产业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2009 10 2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观点·专栏
    水不到,渠难成
    预祝中国创业板后来居上孵化创新巨人
    来呀,出万元包你考上公务员!
    诺奖确立了危机后的经济学发展方向吗
    中国股市渐入市场化新境界
    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还将拓宽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预祝中国创业板后来居上孵化创新巨人
    2009年10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福重
      王福重
      任何初创事物,必有不完善之处,创业板目前的制度设计,当然还不完美,但创业板所肩负的是促进创业和创新的独特而重要的使命,我们对这样的制度安排应抱宽容的态度。现在的急务是尽快走出过渡区,完善规则,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尝试更灵活的交易制度。有了好的制度和机制,就可以鼓励更多后来者去勇于创新,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今天正式开板,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完成结构性的布局。

      任何初创事物,必有不完善之处,创业板目前的制度设计,也还不尽完美,但创业板所肩负的促进创业和创新的独特而重要的使命,以及中国经济所蕴含的创新和创造的力量,让我们有理由对创业板的前景充满信心。

      中国证券市场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为改革顺利进行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可是,也必须承认,此前的证券市场,存在制度性的缺憾。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它甚至变成了部分国企的脱困资金渠道,到后来,大批国企上市,其中不乏巨人级企业,证券市场很好完成了融资任务,但更重要的资源优化配置任务,并没能完成。

      改革30年,中国的中小企业,逐步取代大企业,成为就业主渠道,将来,这个趋势只会更明显而不会逆转。更重要的是,任何国家的经济增长,除了劳动力和资本投入驱动外,还必须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而且越到后期,越是如此。中国目前正处于转变经济驱动力的时期,发挥资本市场的力量,运用民间的智慧和创造力创业和创新,是保证今后中国经济增长之关键所在。

      一个社会不能没有创新,但创新须冒巨大风险,如果不能获得回报,所有的创新冲动都会停止。资本市场,正是让创新获得回报,检验创新成果的最佳方式。这是创业板市场存在的最根本理由。笔者因此认为,我们应从这里出发,去检视中国创业板市场在初期的若干缺陷。

      目前通过的这28家即将上市企业,有的并不属于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机械、服务外包、休闲娱乐等新兴朝阳行业,诸如农业机械、钻井机械这样的公司,完全可以进主板。问题是,谁是朝阳行业,谁是夕阳行业,很难明确界定。创新可以发生在新兴领域,也可以发生在传统行业。比如在被公认为创业板市场成功典范的纳斯达克市场,只有 40%的上市公司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型高科技公司。

      何况,现在的创业板上市规则,跟主板的区别并不明显,进入门槛相对较高,首批28家公司中,有的就是原先没有通过中小板评审,而转到创业板的。个中原因,也是可以想象和理解的。这是个求稳之策。任何制度变革,都有路径依赖的特征,片面追求纯洁性,往往第一步就很难迈开。

      平均50多倍的发行市盈率,显著高于主板40倍的平均水平,二级市场投资者可能无钱可赚。但是,市盈率的高低,跟价格高低一样,没有固定和可比的标准,就如沪深主板的市盈率,也高于其他国家的同类市场一样。根据创业板发行规则,发行价由保荐机构、上市公司和承销商共同决定,监管机构不能干预。以前,大家总抱怨说,发行市盈率太低,让一级市场投资者大赚其钱,二级市场投资者苦不堪言。如果现在的高市盈率,能有压缩炒作空间之效,应该是一件好事。

      逢新必炒,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大景观。即使市盈率已经50多倍,市场从来“不差钱”,恐也难以抑制炒作热情。况且,创业板公司,本身就带有更多不确定因素,具有“高成长性”,如果公司业绩能够高速成长,现在50多倍的市盈率也就不高了。

      创业板是最高风险的市场,过去,监管部门也多次提示投资者防范风险。可是,主板市场的风险,实际上并不大,比如真正退市的,廖廖无几。而在创业板,退市公司必然出现,而且可能会成批退市。中小投资者,假如没有足够的防范风险的能力,就不宜在“刀尖上舞蹈”。市盈率偏高,就是其中的风险之一。成熟创业板市场的参与者以机构为主,中小投资者有限,创业板仅仅适合那些风险偏好型、有足够风险承担能力的中小投资者。

      据上海财汇的数据显示,在28家公司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个人持股多达197人。仅以发行价计算,有72位股东已成为实实在在的亿万富豪。这其实再正常不过。人们看见的仅仅是少数成功者,岂不知更大量的失败者都在视界之外。就是这少数成功者,也经历过太多的失败和曲折。通过在创业板上市,是一种必要的激励机制,可以鼓励更多后来者去勇于创新,也可以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所以,我们对这样的制度安排应抱宽容的态度,对于风险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于部分人成为“富翁”,该持平心静气的态度。

      但是,创业板市场要想真正成功,必须尽快走出过渡区,完善规则。

      第一,现有创业板门槛依然过高,特别是盈利要求。而香港创业板不设盈利底线,只需公司有两年的“活跃业务记录”。如果公司创始人有很好的业内声誉,就不再需要任何其他条件了。我们有大量的民间高新企业,在融资上存在制度性的“被歧视”,创业板,应对他们网开一面。可以采用注册制方式,由上市公司自行选择发行时间窗口,让市场来甄别,决定企业的生死。

      第二,严格退市规定。纳斯达克的成功,是建立在一万家企业退市基础上的。依照现在的办法,有三种退市条件,满足这些条件的,就“启动退市程序”,而且“如符合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条件,可自行委托主办券商向中国证券业协会提出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的申请。”这实际上还是设置了缓冲区。退市条件理该更干净利索,一旦达到退市条件,就自行退市,禁止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买卖壳资源等拖延行为。

      第三,现在的交易规则,与主板基本一致。其中,避免大起大落、保护中小投资者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但交易规则缺乏弹性,会让市场趋于“锁住”,失去吸引力,所以,应该在不久的将来尝试更灵活的交易制度。

      有了好的制度和机制,中国创业板孵化出微软样的巨人,是可以期待的。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