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公司
  • 5:市场
  • 6:财经新闻
  • 8: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专题
  • T4:艺术财经·热点
  • T5:艺术财经·焦点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10 24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2版:艺术财经·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2版:艺术财经·市场
    香港苏富比给出当代艺术市场回暖信号
    北京保利秋拍推出三大板块26个专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香港苏富比给出当代艺术市场回暖信号
    2009年10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邱家和
      蔡国强 钱袋2号
      张晓刚的《同志系列》(双屏作)以854万港元成交
      ○张晓刚作品成交价再上百万美元大关

      ○中国内地买家从17%增至逾40%

      ○当代艺术出现许多下手“凶狠”的新买家

      ⊙本报记者 邱家和

      

      本月初在香港圆满落槌的香港苏富比秋拍,其亚洲当代艺术专场发出了市场回暖的明确信号,相关业务负责人林家如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拍卖结果显示,当代艺术市场回暖信号明确:中国当代艺术家张晓刚的《大同志》系列作品再度拍出了100万美元的价格,中国内地的买家从以往的17%增加到逾40%,当代艺术有了许多新买家。

      对拍卖结果感到意外

      林家如认为,这次专场拍卖给出的信息是正面的。张晓刚的《大同志》系列作品又拍出了上百万美元的价格。对此,国外媒体也作了报道,惊呼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作品又回到了高价的水平。

      她还表示,买气的回升从不同层次的拍品中都可以看到:观念艺术部分拍得也很好,如黄永砯、陈箴等人的作品都高价成交。此外,年轻艺术家也表现出色,如李松松的作品拍到了200多万港元,仇晓非的作品也拍到了70多万港元。

      成功消化萨奇藏品

      谈到市场关注的那批来自英国萨奇画廊的拍品,林家如谨慎地表示,委托人要求拍卖行保密,因此她不便点名议论。不过她又指出,其实有心的买家,包括相关的媒体已经从拍卖图录的著录记载中了解这些拍品,因此也是公开的秘密。她强调,从拍卖结果看,市场的反映很好,比如那张高价成交的张晓刚的作品给她一种惊喜。她认为,这次成功地消化这些拍品,是因为策略的成功,亦即价格的把关。如曾梵志的一件作品估价50万港元,结果拍到150万港元。而他的另一张作品藏家坚持底价280万港元,估价明显偏高,结果流拍。显然,估价很关键。

      她还表示,有的藏家把藏品拿出来拍卖是迫不得已。萨奇的东西许多是在2007年高位买进的,有的是拍卖场上收购的,未必有什么盈利。

      内地买家大增

      她认为,市场回暖得益于买家群体。她指出一种今年的新现象:中国内地的买家从2000年以来一直较少,不到17%;但今年却超过了40%。她还表示,不仅在当代,而且在香港苏富比的各个部门,包括名贵腕表都是如此。国内买家这样的情况在香港苏富比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她还指出了拍卖场上值得关注的现象:有许多新买家杀入。他们选择的都是“蓝筹股”:知名度高,价格透明。他们认为这些作品的价格已回落到底,并认为当前市场的低价正是最后的捡漏机会。这些新买家的出价特别狠。

      她还指出,当代艺术的国际买家中也有新买家。她透露,中国当代的买家群体非常国际化。根据香港苏富比客服部门的报告,除了手表外,这是香港苏富比各项拍卖业务中最国际化的项目。很多新买家来自不同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印尼等。

      市场趣味悄悄变化

      她还表示,对拍卖人们通常只关注指标性的、知名的艺术家,其实这一轮市场调整中许多艺术家已经消失了,大家没注意。她还认为,收藏也在跟着变。最近从中国内地著名的当代艺术收藏家管艺那里得知,他最近的一个收藏是买下一个艺术家的一份计划书。她相信,中国当代艺术需要的是新的创造,对西方来说也是绝无仅有的,而非学习模仿已经过时的西方的东西,如蔡国强,他的市场就始终是稳定的。

      她还表示,目前中国内地欠缺的是好的策展人。artnet最近所做的百强榜中,上榜的以策展人与画廊为主。但在中国还没有独立策展人的生存环境,而是市场在影响艺术。不过她又表示,中国的艺术体制会不一样,一开始就是艺术家的工作室直接面对藏家。因此,在中国画廊角色也许会与西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