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海外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10:股民学校
  • 11:特别报道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圆桌
  • A7:基金·私募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研究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2009 10 26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基金·封面文章
    海外游资大规模流入 QFII基金水暖鸭先知
    停批17个月后再度开闸
    QDII外汇额度新添15亿美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海外游资大规模流入 QFII基金水暖鸭先知
    2009年10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漫画 高晓建
      “如果2007年那样的海外热钱大规模流入再度重现,QFII能否又一次占到‘先知’之利?”这个问题在2009年的10月份越来越有了现实意义:美联储最近一次议息会议决定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美元大幅下跌创近期新低;香港市场外资流入加速;挂钩内地市场的A50ETF不断走强;一切都似乎在验证着一点——热钱来了。

      一切会再度重现?QFII的投资策略会有怎样的变化?本期基金周刊予以关注

      ⊙本报记者 周宏

      热钱重来

      “最近的热钱是越来越多了。”一家美资QFII的基金经理上周对本刊记者表示,“大宗原材料市场、新兴市场尤其是大中华市场成为资金的流入重点,有的市场已经开始出现泡沫迹象,我们感觉好像当初炒H股‘翻江倒海’的资金又来了。”

      热钱的另一个风向标——香港挂牌的A50指数ETF及其衍生产品也开始在走强。上周三,就在A股出现小幅下跌的时候, 香港上市的isahre A50却罕见地脱离A股、港股大市,走出独立上涨行情。至10月21日收盘,isahre A50中国指数基金(02823,HK)资产净值为14.34港元,但其价格却达到了15.1港元。在净值缩水的情况下,市价上涨,使得A50基金的溢价进一步扩大至0.76港元。这一幅度达到5%以上,为本轮反弹行情以来罕见的大幅溢价。

      “香港投资者愿意以超过5.3%的溢价购买,显示了境外资金急切希望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愿望。这和2007年境外资金急入大中华市场时的情境非常类似。”上述基金经理认为。

      那么资金的来源又在哪里呢?

      某大行发布的全球资金流向报告揭开了谜底。根据该行的跟踪,此前一周全球货币市场出现明显的净流出态势,新兴市场股市成为主要受益者。当周全球货币市场基金有高达282亿美元净流出(为最近四周来第二大流量),导致长期基金对新兴市场股市的资产权重明显上升至2008 年以来最高的16.4%,显示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偏好继续复苏。

      根据该大行的分析,此前一周有近35亿美元从美国股市流出,合并其他来源,流向新兴市场股市的资金高达40亿美元,为2008年以来最高。

      种种迹象显示,以货币宽松政策发源地美国至全球新兴市场再至包含A股、H股的大中华市场,这个曾经的境外资金流入的通道,近期又繁忙了起来。

      

      持续宽松货币政策的负效应

      如果说,上述逻辑成立的话,那么货币政策一直宽松的美国市场,缘何单单在最近两周重起波澜?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10月以来美元重回贬值趋势,给了新兴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打了“强心针”,刚刚结束的美联储9月份会议可能是导火索。

      根据他们的看法,整体导致美元指数跌破76,创下14 个月来的最低点的一个主要诱发因素是美联储日前公布的9月议息会议纪要,该纪要显示部分委员赞成进一步扩大数量型放松,通过增加MBS等资产购买数量以带动经济复苏,而只有一名委员赞成减少购买MBS。

      同时,这种倾向性态度也在美联储委员会讨论通胀问题时再次表现出来,绝大多数美联储官员“认为就业市场和产品市场在未来几年里将持续疲软,从而导致工资水平下降、压制价格上扬”,并一致同意将通过树立市场对其退出策略的信心、而不是通过出其不意地提高利率的方式来进行通胀预期的管理。随着通胀担忧的消除以及失业率预期的确立,该纪要表示现在离美联储认为适当的加息时日尚远。

      一些基金经理表示,上述政策显示了有关方面愿意在目前经济已经初步企稳的情况下,继续“容忍部分的资产泡沫”以求得经济增长趋势的进一步确定。而这注定将引发大量资金重新扑向率先复苏的新兴市场,及与之相关的大宗商品市场。

      截至上周,金砖四国中除俄罗斯外,其余三家股市已经恢复到雷曼事件暴发前的指数水平。

      但也有一些QFII基金经理反其道认为,上述投资逻辑非常危险,虽然目前的政策指向都是朝着催生资产泡沫运行的方向发展,但是,未来一旦货币政策发生转折,虚高的泡沫可能进一步破灭,导致非常惨痛的结局。

      “如果那种情况出现,就是2008年的资产泡沫破灭再来一次。”

      

      QFII 基金:仍视目前为建仓机会期

      那么应对这种情况,投资策略相对长期的QFII中国A股基金又操作如何呢?

      由上海证券报和汤森路透理柏共同推出的最新一期QFII中国A股基金显示,QFII的仓位总体上维持了稳定,在市场集中下调的8月份中,QFII的仓位开始在高位趋向一致,部分仓位较低的灵活型基金,大规模加大了资产配置力度,乘机低吸了部分消费类个股,由此目前QFII中国A股基金的平均股票仓位逐步趋于一致。

      具体看,日系和欧系的两家QFII基金在8月份小幅减仓,而仓位灵动的香港市场的QFII则借机加仓。美系基金则在所有QFII中最为积极,摩根大通基金的股票仓位再度突破100%,达到102%,在所有QFII中名列第一。

      摩根大通的QFII基金在月报中表示,对于市场普遍担心的“政策压力”并不以为然。

      “只有出口增长复苏,固定资产投资及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物价指数压力超出预期,中国调控才会成为事实。有鉴于此,尽管全球宏观经济屡有惊喜而市场却日益悲观,我们仍会视之为潜在入市机会。”该基金同时表示,目前的核心投资策略将维持不变。不过由于政策担忧尚未完全舒缓,向来较受情绪波动的A股市场预计将高度波动。

      日系的主流QFII则表示,已经相应地在一些投资结构上做调整,比如增加防御性的制药业和受益内需的零售业股票比重,同时减持了对经济景气敏感的房地产、证券和钢铁行业,这反映了他们和内地资金相对联系较多的心态。

      而荷银中国A股基金则表示,在8月份,中国A股市场出现了急挫,摩根士丹利中国A股指数及上证综合指数(以美元计)分别下跌22%及23%,市场气氛转趋审慎。荷银中国A股基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业内传出贷款增长放缓的消息,以及中国政府发布指导意见,抑制工业产能过剩及重复建设给市场带来的心理预期。不过他们也肯定,目前上市公司公布的盈利表现大部分符合市场预期。

      鉴于中国政府层面有信心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能达至8%的增长目标,而且当局开始对增长结构进行调整。QFII基金估计中国政府将在年底前持续刺激内地消费,并可能公布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详情,包括再生能源、固定资产投资(如房地产及基建投资)等。上述新政策可望在2009年底前继续推动经济增长,而内地消费可能对明年的增长产生较大的影响。短期来說,基金将专注能受惠于出口增长的行业,以及内地消费主导的公司,如零售、多元化消费品及健康护理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