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信息披露
  • 8:产经新闻
  • 9:财经海外
  • 10:观点·专栏
  • 11:公 司
  • 12:公司纵深
  • 13:公司前沿
  • 14:公司·融资
  • 15:调查·公司
  • 16: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一周策略
  • A8:数据说话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路演回放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2009 10 2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9版:财经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9版:财经海外
    韩国GDP增幅创7年新高 打开全球加息“压力阀”
    美商业房贷巨头破产 中国业务暂不受影响
    德国大笔减税
    经济刺激计划再度扩容
    观点
    谁是罪人?
    数据速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谁是罪人?
    2009年10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郑晓舟 ○编辑 朱贤佳
      拉贾拉特南
      ⊙记者 郑晓舟 ○编辑 朱贤佳

      

      首先想问一下金融危机中“谁是罪人?”这个问题。给出以下答案,你会怎么选。A 、刚刚落网的华尔街大亨——皮肤黝黑的拉贾拉特南;B、已经与狱友肉搏的“庞氏骗局”制造者麦道夫;C、还潜伏在华尔街的某大亨;D、以上都是。

      答案当然是D。

      如果金融危机未曾袭来,麦道夫的故事还可以编下去。如果拉贾拉特南没有暗中资助恐怖组织,那么FBI或许不会派线人暗中取证长达3年,从而发现这宗美国史上最大的内幕交易案。

      这两个故事,忽然间揭开了华尔街灿烂光明的财富面纱,留下的是谎言、欺诈、罪恶的丑陋。

      曾几何时,拉贾拉特南是美国梦的一个象征。新移民,没有根基,靠自身的努力和勤奋,在华尔街获取财富和梦想。突然之间,人们被告知,这只是一个靠内幕交易榨取利润的罪恶故事。

      但凡发生犯罪事件,警察总是要尽力擒凶,才能获取一方居民的放心。可怕的是,凶杀案发生了,凶手没落网,甚至连个嫌疑者都无影无踪,只是办案的时候顺藤摸瓜抓了几个小偷。尽管阳光下,蓝天白云鲜花依旧,但是日落之后,隐隐的恐慌总是挥之不去。这就像今天的华尔街,经过一场洗劫,只落网了几个毛贼,真正卷走财富的强盗却无影无踪。

      当然,日子一样过,道琼斯指数每天更新,慢慢地也恢复了一大半。但是相比之前的高峰,气势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谁是强盗?强盗会不会再伸手?

      在华尔街名不见经传的GETCO公司,曾经宣称他们把“技术创新”带入金融市场,提高了“金融的效率”,开创了“闪电交易”的先河。据说,这家公司的系统同时公布买和卖的指令,大概一秒钟就可以交易数千次,得以在瞬间在以厘计,甚至厘的几十分之一计买卖利差中攫取利润。

      一秒,对血肉之躯的投资者,至多是敲几个键的时间,而对“机器”交易员意味着过千次的交易机会,尤其是可以同时看到买卖双方价格的情况下,机构领先普通投资者的这“一秒”,无疑就成为金矿。即使在次贷海啸肆虐的2008年,根据Tapp集团的数据,高频交易员取得了210亿美元的毛利润。这创造多少财富,又掠夺了多少财富?

      谁是这笔财富的创造者、掠夺者?GETCO公司么?非也。真正的幕后大佬,是华尔街上金字招牌的投资银行。最近公布季报的高盛、大摩业绩增长都很快,其中此类高频交易,暗池交易的贡献不小。

      尽管业内人士也有不少呼吁,但至今仍缺少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当然,立法,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纳斯达克总裁兼CEO罗伯特·格雷菲尔德所说,美国正在毁掉资本市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