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价值报告
  • 6:财经海外
  • 7:产经新闻
  • 8:观点·专栏
  • 9:特别报道
  • 10:公司
  • 11:公司纵深
  • 12:广告
  • 13:公司前沿
  • 14:公司·中小板
  • 15:调查·产业
  • 16: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财富眼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
  • B124:信息披露
  •  
      2009 10 2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观点·专栏
    坚决封住
    “大到不能倒”的
    潘多拉魔盒
    成品油到底怎样定价才算市场化
    国际板上市方式以存托凭证为好
    变味“经适房”
    盐商为何跨不出资本经营这一步
    基金只能“在商言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盐商为何跨不出资本经营这一步
    2009年10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洪振快
      洪振快

      18世纪的中国,聚集在扬州,以徽商、晋商为主体的两淮盐商,曾经掌握了巨大的商业资本。当代研究者多认为,两淮盐商每年用于经营的商业资本约为2000万两白银,而当时的年度国家财政收入是4000万两银子光景,由此也可知两淮盐商资本之雄厚了。

      盐商们的商业利润,那就更为惊人。据著名历史学者何炳棣先生的估计,在1750年至1800年间,两淮盐商中的“运商”(负责运销的盐商,此外还有负责生产的盐商,称为“场商”),每年平均利润约500万两银子,半个世纪之中,利润高达2.5亿两。相当于当时6个年度的国家财政收入总额。

      然而,如此巨大的财富,却没有被运作成为发展生产的商业资本。这些巨商都没有像西方商人那样成长为资本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这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思考。

      两淮盐商的财富,除了一小部分用于诸如救灾济荒、筑路修桥、抚孤恤贫、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外,一部分被挥霍掉了——如修建园林、购置土地、日常奢侈性消费等,但最大部分则是流向官方。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盐商们主动结交权贵、捐资买官,这类钱财估计数额不小,但难以统计,二是政府半强迫性质的捐款(时称“捐输”或“报效”),其数额极为惊人。据清代官方统计资料,乾隆年间两淮盐商“捐输”、“报效”的军需、河工、灾济、备公(指乾隆下江南用款)银子高达2850万余两。三是被管理盐政的官员和各衙门胥吏们用各种各样的名目剥夺了,时称“脧削”,其数额更是惊人。据估计,乾隆时代盐商们交给盐政官员们的银子将近亿两,被胥吏们“脧削”的财富则有四五千万两。除上述三类之外,还有其他方式,如皇帝还借钱给盐商,收取1分至1分5厘的利息,称为“帑利”。据估算,乾隆时代盐商们为此支付的银子有七八百万两。

      尽管上述估算数据不可能准确,但盐商利润大量流向官方则是公认的事实。煊赫一时的两淮盐商在乾隆朝结束之后就走下坡路了,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商业利润已逐渐被官方抽空,并没有多少财富可以作为生产性投资资本,再加上盐商们借助垄断性盐业政策赚钱,商业经验、思想倾向、行为方式等等都不足以使他们成为西方意义的资本家。

      与两淮盐商相似的是广东十三行商人。广东十三行是1757年乾隆下令实施“单口通商”政策之后唯一合法的外贸机构,由于其垄断性质,商业利润也很可观。当时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是茶叶,通常,一担茶叶(重百斤)的利润为4至5两银子,自1810年至鸦片战争之前,平均每年出口茶叶24万担,年利润额可达百万两银子。

      然而,广东行商在经营中普遍遇资金欠缺的问题,许多洋行司因积欠官方税银或外国商人债务而倒闭。据统计,从1760至1843年的84年中,先后共有47家洋行开张营业,而在1771至1839年间停业、倒闭的则有37家,平均不到两年即有一家关门。一方面是外贸利润不低,另一方面却是外贸公司纷纷倒闭,除了外贸环境恶化等原因之外,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商业利润被官方侵蚀。

      1773年至1835年间,见于官方档案记录的行商向朝廷捐款(“捐输”、“报效”)就达508.5万两银子,实际捐款当远不止此数。而来自广东官方(包括粤海关官吏、广东地方衙门官吏等)的勒索,估计每年高达30万两银子。有一位行商,因被怀疑其承保的外国商船“西里塞斯特号”与被缉获的48匹羽纱走私有关,结果被罚缴税款100倍,每匹羽纱原税银为14两,48匹共需缴税672两,罚款高达67200银元。可以想见,这次罚款可能使得这位行商赔进整年的利润,他的外贸公司资金周转困难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清朝官府眼里,商人不过是“一只容易被剥光的肥鹅”,什么时候宰吃,只看官吏们的兴致。商人们经商致富,还可以花钱买“红顶子”,但个人命运不由自己支配,财富更不由自己支配。不受约制的皇权、官权习惯性地成为社会财富的抽水机。当富商们的财富被来自官方的超经济力量抽空时,他们即便考虑生产性投资也已不可能了。当然,商人们自身局限性也很突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有运作资本用于投资以带动生产、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想法。清代的制度土壤也使得这样的阶层无从产生,社会进步失去了源头活水,就只能停滞不前了。

      (作者系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