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
本报首席编辑
受金融危机倒逼,中国经济现在正步入网状发展的新阶段。如果统筹有度、把握得当,那么网状发展的新格局,将会极大地改变中国经济的失衡状况,由此带来的商机与内在增长动能,将难以估量。
中国经济正步入网状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经济由“点状发展”向“网状发展”的重大转折,对促进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的影响深远,也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中国经济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重大转折,是因为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应对海内外经济环境的骤然变化,中国经济出现了许多调整与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扩大内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扩大内需的有效做法之一,是把经济增长的着力点,投向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从战略层面看,这是中国经济在经历了“由点到线”的探索之后,开始全面进入“由线到面”的网状发展阶段。这一重大转折,可以说是当前结构调整的最大命题。
那么,中国经济的网状发展是如何表现的呢?
从历史经验看,从1979年创设深圳特区算起,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过去30年,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点状摸索”,即在几个点上先行先试,然后由点到线,发展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线状经济带。这种点状或线状的经济区或经济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集中了海内外各种资源,以先富起来的姿态,非均衡地快速发展起来。
这种非均衡发展模式,在特定时期是完全必要和必需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是强有力的。但带来的问题是,各种资源在不同地区与机构间的非市场化配置,衍生出一系列与公平、公正原则相抵触的矛盾,如收入分配、农民工、环境及社会责任与公德等问题,都与这种点状或线状的非均衡发展有关。与之相伴的结果是,粗放的增长方式与日益加剧的内外部失衡。
然而,当去年秋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时,中国经济维系多年的内外部失衡关系终于遭到了更严峻的挑战。在外需骤降的情况下,东部地区出现了经济快速下滑的尴尬局面。谁来承接大批失业的农民工?从哪里寻找新的增长点?正是在这一系列挑战面前,中国经济开始了向内需要增长的新选择,开始了向中西部地区要增长的大调整。
但事实上,这种调整早在前几年就开始了。比如,西部开发搞了近10年,东北老工业区振兴也搞了好几年,如果再加上这两年的中部崛起、成渝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福建海西经济区等一系列新规划的出台。可以说,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网状结构。
这个由不同经济带与经济圈组成的网状结构,与过去主要依赖外需的特区经济不同,主要是依靠内部需求特别是内部的最终消费需求来拉动增长的。也就是说,主要是依靠内生性因素拉动经济增长的。这是一个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重大转折,是经过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多年探索之后,迈向以内生性因素为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新阶段的重大转折。
这一重大转折,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有两方面极为关键的影响。
首先,从结构调整看,对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本等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出现明显变化产生深度影响。因为,一些新崛起地区有更强的吸引力、有更大的盈利空间,因此会吸引更多劳动力和资本向这些地区聚集。另外,由于新崛起地区居民收入增长迅速,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因此消费结构及商业业态也将随之发生巨大变化,这对缩小地区差距也影响深远。
其次,从增长方式看,当中国经济迈入网状发展的新阶段时,将使内外需关系在一个新的结构中达到平衡。通过内外需协调、区域间互补,实现经济的内外部平衡,进而使各种生产要素,乃至生产布局与市场结构得到充分优化,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身心发展的关系,进入到一种更和谐的境界。由此带来的商业机会与投资机会,以及由此激发的内生性增长动能,也将十分可观。
当然,对投资界来说,这种网状发展的新格局也创造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投资寻宝环境,如一些富资源地区、消费快速升级地区、新兴产业聚集地区将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事实上,投资市场对这些地区上市公司的追逐,已早就流露出端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