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产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广告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特别报道
  • 9:特别报道
  • 10:上市公司
  • 11:上市公司
  • 12:财经海外
  • 13:观点·专栏
  • 14:公 司
  • 15:公司纵深
  • 16:公司前沿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市场趋势
  • A5:市场评弹
  • A6:数据说话
  • A7:市场纵横
  • A8:路演回放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2009 10 3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特别报道
    张景安:创业板是应对金融危机最重要的制度创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张景安:创业板是应对金融危机最重要的制度创新
    2009年10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马婧妤 ○编辑 朱贤佳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义相
      伦敦证券交易所主席高博深
      德交所中国区首席代表毋剑虹
      纳斯达克全球首席执行官格雷费尔德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
      “呼吁创业板很多年,终于迎来了它正式挂牌的一天,相信中国创业板将不负众望,克服各种困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发展做出奇迹般的贡献。”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欣慰地说。

      作为政协委员,张景安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关于推出创业板、支持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提案,而此前数年,他也曾在公开场合多次呼吁创业板尽早推出。“创业板是中国最需要的,是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契合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可以想见,创业板的推出将支持更多科技型、成长型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而学会利用资本市场快速成长,也是广大中小企业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张景安说。

      ⊙记者 马婧妤 ○编辑 朱贤佳

      科技创新+金融创新

      “创业板正式启动,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创业板的推出也是我国应对危机最重要的一项制度创新。”张景安说。

      他还认为,每次世界经济危机都孕育着新技术、新产业革命,我国既面临国际经济危机,又面临自身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应对危机的特殊关键时期,谁掌握好机遇,把握了先机,谁就能从国际竞争中胜出。

      张景安表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是漫长而充满风险的过程,从初期萌芽阶段到形成产业,一般要经过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等几个阶段,需要不断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市场导入和增长阶段,前景和效益不甚清楚,常规金融机构不敢介入,商业银行不偏好风险,单独靠个人和政府也无法提供如此多的金融帮助。

      如果创新金融工具和创新的支持体系发展不起来,最具增长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就得不到支持,高风险、高收益、高增长潜力,高科技项目及高科技产业也就难以蓬勃发展。

      实践证明,创业板的推出、风险资本的注入和启动,特别是这样一种创业机制和链条的打通,将为高科技、成长型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才能够显示出高科技产业的活力,进而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张景安说,历史将证明,创业板将成为中国政府应对危机最重要的举措之一被载入史册。

      

      激发创新创富热潮

      张景安表示,创业板的推出将促进资本市场各项功能更加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首先,创业板定位于服务自主创新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这一定位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作为战略性资本平台,创业板将实现企业和产业的市场化评价和甄选,有助于运用市场之手选择出真正有效率的创新型企业和真正有价值的成果。

      其次,尽管实现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有限,但创业板推出可以带动社会资金持续流入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群体,形成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体系,“没有创业投资体系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无法快速发展,而没有创业板的推出,风投资金没有退出通道,也就不可能快速壮大。”张景安介绍,目前已经纳入券商尽职调查的拟上市企业有2000余家,其中三分之一受到了风险资金的支持,总投入资金超过400亿元,支持了优秀小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他们抵御危机的能力。

      再者,创业板也是带动就业、激发创业热情的一帖良药。“更重要的是,创业板的示范效应会激发起更多人的创业热情。”张景安说,只有激发出全社会创新创富的热潮,形成创新氛围,才会有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投入的创新产业当中,形成良性循环。而创业板的推出,好比提供了一个支点,必将撬动创新的“地球”。

      为中小企业理顺思路

      “创业板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提供纽带,也为新技术和产业化提供对接的渠道,原来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中小企业从此有了创新发展的支点。”张景安表示。

      他认为,创业板对创新创业和高新技术发展意义重大,一来其推出可改变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进程,帮助其改善公司治理状况,实现规范发展;二来新兴产业企业只有到国外上市才能发展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改变。

      而中小企业的创新同时也是大企业的摇篮。张景安介绍说,美国80%新开发的技术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微软、苹果、谷歌、思科这样的行业巨头,也都是从创办小企业开始。欧盟小企业人均创新成果是大企业的两倍,单位R&D(研究与开发)产生的成果是大企业的3至5倍。

      但这些高成长奇迹的创造者,也同时具有高风险。国外有数据表明,约有50%的中小企业创办3年内就破产了,剩下的50%小企业又有一半不到,5年就从市场上消失,剩余的四分之一中只有少数能够熬过行业调整、经济萧条的寒冬。

      “我国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超过15万家,此前多数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迫切需要扩充资本实力,理顺发展思路。”张景安表示,“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板上市的过程,也就是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的过程,是新的竞争力形成的过程。”

      

      融资需求旺盛

      张景安表示,我国创业板上市资源十分丰富,而创业企业融资需求也十分旺盛,因此创业板的推出是契合广大中小企业需求之举。

      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约有1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工业总产值超过5.2亿元,全国共有67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超过4.4万家,68家大学科技园培育企业也达到6000多家。

      张景安说,创业板后备资源储备丰富,到创业板上市的需求也很大,但在创业板平稳推出、健康运行的过程中,要建立起好的引导、挑选机制,让真正有创新能力、成长潜力的公司去上市,并接受市场和投资者的检验。“技术领域的竞争激烈,淘汰率也较高,投资人应该审慎投资,帮助创业板在启动之初形成理性的投资氛围。”

      “黄金上市标准”是制胜秘诀

      全球三大创业板市场谏言中国创业板

      ⊙记者 张欢 ○编辑 朱贤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中国创业板启动之际,全球享有盛誉的三大创业板市场——纳斯达克、德交所初级市场、伦交所AIM市场的相关负责人纷至沓来,在宣扬他们自身优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纳斯达克:

      要成功就必须维护上市标准

      纳斯达克全球首席执行官格雷费尔德在昨日举办的媒体见面会上表示,中国创业板要取得成功,关键要维护自己的上市标准。

      “黄金上市标准是纳斯达克在全球创业板市场中脱颖而出的秘诀所在,纳斯达克力求选择拥有伟大梦想,并具备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型公司,”格雷费尔德说,“这些公司给投资者带来高回报的同时,也让纳斯达克成为全球创新型公司的理想上市场所。”

      格雷费尔德说,纳斯达克为上市公司提供公平透明的平台,帮助上市公司履行上市责任。此外,纳斯达克还提供完备的配套服务,告诉上市公司潜在买方和卖方的相关情况,方便上市公司与独立董事及公众投资者进行信息沟通。

      “我们有完备的电子交易系统和造市商制度,大大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我们还给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些优于其他交易所的结构,许多公司以到纳斯达克上市标准作为他们的目标。”格雷费尔德说。

      针对国内创业板是否存在高估值风险的问题时,格雷费尔德表示,对于一家公司进行估值的方法有很多方面,单凭市盈率容易得出公司价值的错误结论。格雷费尔德说:“对于投资人而言,最重要的建议是加强教育和宣传,在投资抉择时候必须对公司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各种财务信息,公司本身也要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者进行密切沟通。”

      

      德交所:

      遴选更多“隐形冠军”

      德意志交易所中国区首席代表毋剑虹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全球创业板成功案例不多,很大原因在于保荐机构和投资人初期对公司的发展期望过高,导致创业板开板之后就累积了巨大泡沫,希望中国的投资者引以为鉴。

      毋剑虹表示,许多国家的创业板开板后,保荐人盲目抬高投资人对上市企业的发展预期,导致投资人给出过高报价。随后在经济危机和网络泡沫的带动下,这些企业的经营开始出现困难,市场预估的上市企业每年连续30%以上的业绩增速并没有出现,许多企业被迫摘牌退市。

      毋剑虹说,“德交所初级市场在创新企业上市方面值得中国借鉴。德交所的初级市场上有众多各行各业的隐形冠军,许多行业虽不为人知,但这些隐形冠军在行业上牢牢占据领导地位,在给投资者带来稳定收益的同时,保证了二板市场的健康发展。”

      

      伦交所:

      风险管理非常重要

      伦敦证券交易所主席高博深认为,中国创业板与伦敦AIM市场相似,主要是帮助中小企业上市。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重要的经验是如何控制风险。

      “风险管理是保护中小企业平稳发展的关键所在,”高博深说,“而如何为上市企业提供一些良好的配套服务,减少上市成本是AIM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创业板市场的法宝。”

      高博深表示,一个中小企业要上市,降低上市成本非常重要。伦敦的AIM市场有两个优点,一是上市成本非常低,上市成本仅占总融资额的8%至10%,在AIM市场的再融资也非常方便。

      在AIM上市的新锐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卫冬说,“选择伦交所,是因为他们有一个非常好的服务团队。”

      中国创业板

      有长期投资价值

      ⊙记者 张韬 ○编辑 朱贤佳

      

      哥伦比亚大学麦维克政治经济学教授和资本主义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德·菲尔普斯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创业板有长期的投资价值和潜力。

      菲尔普斯非常看好中国创业板的长期潜力。他说,如果有可能的话,建议股民可以长期持有一些绩效优秀的公司。但创业板在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新事物,可能会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应当在操作中加以把握。菲尔普斯认为,创业板对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有力的补充,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进程。

      树立创业板新型“成功观”

      ——访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义相

      ⊙记者 周翀 ○编辑 朱贤佳

      

      “创业板的成功一定是建立在一些、甚至不少的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失败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单个企业、投资者的失败,创业板就不可能做到优胜劣汰、大浪淘沙。这是市场得以成功发展的铁的规律。”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义相认为,在首批企业挂牌、创业板起步之际,市场各方都要树立新型的创业板“成功观”。

      

      前景远大

      宽容对待个体失败

      “沉舟侧畔千帆过”。在这位著名资本市场专家眼中,创业板的成功与一些创业板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失败简直无法割裂。因此决不能将一些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失败和一些投资者的失败看作创业板的失败。同时,也不能因对上市公司失败的担心,将创业板发展方向定位为“精品店”。

      “创业板怎么可能做成精品店?”林义相说,如果将主要服务于创业企业、中小企业的创业板门槛定位太高,“那么进来的就不是创业企业、中小企业。不管挂在板上的企业做得多么优秀,创业板本身却背离了初衷,跟别的市场板块看来并无区别。这样的创业板才是失败的。”

      他认为,即便从境外已有实践看,“门槛低”也不是造成创业板失败的唯一原因。“境外一些创业板市场确实存在规模萎缩、交易清淡等问题,但没有把握相当的发行上市标准恐怕只是造成上述结果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客观看,这些经济体的资本市场总体上没有因创业板门槛降低出现大的问题,创业板的问题也没有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门槛降低所带来的风险仍然是可以控制的。其次,一些创业板市场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主要不是因门槛放低,而是因缺乏充足、良好的上市资源,即创业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并无总体上的适应和匹配。”

      林义相说:“创业板的发展一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一定是大量的沙子才能淘出足够的金子。好在中国有很多金沙。”

      林义相预言,如果措施得当,我国创业板必将前景远大。他指出,中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来源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根据相关统计,我国有970万家中小企业,哪怕只有1%。的企业上市,也有1万家左右,超过纳斯达克历史之最——1997年的5556家。同时,随着国民财富不断积累,将有“更多的投资者”带着“更多的钱”进入市场,供求完全可以实现有效对接。但“关键是我们的制度能否使得大量企业在创业板上实现良好发展,同时促进投资者财富的增加。”

      

      敢当“试验田”

      制度、监管创新丰富

      林义相认为,创业板除了题中应有的功能和任务外,也要敢于实践,勇于担负起为资本市场下一步改革发展积累经验、摸索道路的任务。其中既包括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对企业的自然选择,也包括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对投资者的筛选和历练,还包括一些重要的发行制度、交易制度的革新。

      特别是在创业板发行审核方面,林义相支持监管部门对创业板进行限于程序、形式和资料完整性等内容的非实质性审核。他指出,如果发行审核的边界清晰于非实质性审核,则与核准制理念相对更加契合,因发审部门所审核的每项文件,均有相应的责任人“具保画押”,至于对企业的价值判断,则交还给投资者和市场。一旦发现企业实际情况与申报材料不一致,就可以明确追究发行人、中介机构的责任。

      在另一种审核理念下,“不管明示暗示,投资者认为一套审核下来,企业的质量是完全有保障的;甚至连经营计划、投资项目都被审核过,容易给投资者造成监管部门提供保证的印象。在这种认识下,一旦企业出现问题,责任的边界就不够清晰。”

      谈到创业板的制度创新和监管创新,林义相总结说,在发行制度方面,创业板针对创业企业、中小企业特点设计了两套发行标准,发行条件相对主板适当降低;在交易制度方面,针对创业企业、中小企业盘子小、易引发过度炒作的问题,交易所设计了上市首日三档停牌制度;在信息披露方面,强调了重点披露创业板风险因素的理念,增加了对成长性和创新能力、实际控制人承诺、核心技术和人员、偿还债务和补充营运资金的募集投向等关注点;退市制度方面,增加了快速退市和多种退市指标;投资者管理方面,推出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试验。

      

      

      服务国家战略

      提高劳动者素质

      创业板是如何有效服务于自主创新这一国家战略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创业板对支持经济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创业企业、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到制度创新,很大一部分实践都是由中小企业进行的。创业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融资,但在间接融资体制下,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很大,迫切需要股权融资等融资方式的补充,而股权融资需要退出渠道。创业板的推出,是以合法合规、接受监管的方式提供了股权融资的退出渠道,提供了企业扩充资本金寻求进一步发展的融资渠道,从而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创业板为股权投资退出提供渠道,不仅限于上市和拟上市的创业企业股权投资,更带动了大量股权投资投入到创业型中小企业中,如果有100家企业最终在创业板上市,就可带动1万家企业获得股权投资。”

      创业板服务于创业企业,最终作用于实体经济——除了支持企业发展,为社会带来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外,还能帮助企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并提高劳动者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