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调查·公司
  • 12:人物
  • A1:市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一周策略
  • B1:披 露
  • B2:信息披露
  • B5:产权信息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2009 11 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专栏
    日本恐要等到最后时刻加息
    下一步:稳增长改结构治通胀如何兼得
    B股市场何去何从
    罢工频发令英国雪上加霜
    中国理应对宏观经济学有新贡献
    中国高储蓄实质:国家储备过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高储蓄实质:国家储备过多
    2009年11月0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胡月晓
      胡月晓
      商品、资金互为单向流动的世界经济平衡模式是不可能再回来了。虽然我们还不能确定未来新的世界经济循环平衡模式会怎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国出口导向模式已不太可能重新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模式。而在中国增长模式转向内需的转型过程中,投资过多、消费过少,正是我国经济运行中国民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基本问题。

      就经济增长的动力而言,我们知道消费具有平稳的特征,当前出口减少的原因,一方面在于金融危机冲击下海外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在于金融危机冲击也影响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从而使得我国出口的“土豆效应”消失。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具有变动性和可调控性的投资,自然成了担当经济复苏的最主要动力。

      消费不足的另一层含义是储蓄过多。从国民经济平衡的角度,投资=储蓄,高投资必然是高储蓄的结果,在净出口下降的情况下,投资更是成为储蓄的唯一“出路”。中国储蓄率过高除了金融市场相对欠发达、居民投资渠道过窄,以及社保体系不发达导致居民不敢消费等方面的原因外,国家储蓄过多是另一个常被人们所忽视、但却更为重要的因素。

      家庭和企业的储蓄构成了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来源,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加上财政节余(政府储蓄)就构成了社会储蓄。社会储蓄减去国家储蓄,组成了一国经济系统中全部的储蓄——经济储蓄。经济储蓄正是一国投资的全部资金来源所在:

      社会储蓄=家庭储蓄+企业储蓄+财政节余(政府储蓄)

      国家储蓄=国家外汇储备—国家外债余额

      经济储蓄=社会储蓄-国家储蓄

      从国家储蓄和社会储蓄的增速上看,最近8年我国的社会储蓄的平均增速为17%,且表现平稳,并没有呈现过多、过快趋势。但同期我国国家储蓄平均增速达82.8%,显然过快、过多,虽然也已呈现了不断下降趋势,但目前增速仍然偏快,仍然有很大下降空间。从不同层次储蓄间的变动关系可以看出,我国储蓄过多的实质,是国家储蓄过多。

      这里所说的国家储蓄过多,主要表现为国家储备过多,而非传统的财政节余累积。国家在积累外汇储备的过程中,国家储备通过外汇占款的形式,以本币投放到了整个经济系统和全社会中去,通过金融系统的货币再创造过程,经过一系列微观主体的复杂经营活动,国家储备变成了社会投资资金,促进了我国投资规模的扩大。国家储备的扩大,通过货币投放,在储蓄和投资两个方面同时得到体现。一般意义上的储蓄,指的是居民和企业的储蓄。在我国,居民和企业储蓄过多的背后因素,实质上是国家储备过多。自2003年起,我国投资增速跃升了一个台阶。中国投资持续高位运行,正是同期我国外汇储备快速累积的结果。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体现了国家储蓄的快速上升,为同期投资的快速增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从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角度,国家储蓄增加带来的社会储蓄上升,必然带来社会投资的增加。

      所以,探讨中国的储蓄问题,眼睛不能只盯着百姓的钱袋,需要一种包含国家储蓄的扩展视角。从国家储蓄入手,降低中国过高储蓄率也许就不是件困难的事了。减少国家储蓄,并不会给财政收支带来直接的冲击。在当前外汇储备超过2.25万亿、国际支付风险基本不会发生的情况下,适当降低一些外汇储备,是一种可行选择。国家储蓄由财政节余和外汇储备组成。因此,过多的国家储蓄实际就是过多的国家外汇储备。中国储蓄过多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国家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减少外汇储备,最好的办法,是以外汇储备补贴当前财政收支的不足。直接将外汇储备拨给财政部,通过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充实社保资金等形式,将这部分国家储蓄化出去。笔者以为,这样做,既能提高财政办实事能力,又减少了中国的储蓄率,经济运行中的消费提升,自然会水到渠成。

      仅靠消费政策,提升当前的消费率难有成效。虽然养老、高房价、医疗和子女教育等,都是制约我国消费增长的具体原因,但是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大幅提高中国的消费率,需要从财政体制和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入手。

      (作者系上海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