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调查·公司
  • 12:人物
  • A1:市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一周策略
  • B1:披 露
  • B2:信息披露
  • B5:产权信息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2009 11 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焦点
    上海迪士尼征地启动 总面积超过6000亩
    迪士尼“核心区”相关公司地产项目大起底
    算总账,也要看细节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算总账,也要看细节
    2009年11月0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郑晓舟 ○编辑 衡道庆
      ■他山之石

      ⊙记者 郑晓舟 ○编辑 衡道庆

      

      自2005年开业至今,香港迪士尼几乎天天爆满,但其账面却仍然保持着亏损。至于亏损额为多少,则无从得知。因为在迪士尼公司的年报中,没有单列这一项目的损益表。只是从香港政府年年分不到红利,而被迫把债权转为股权,以及香港政府偶然透露的一些不满上,才能看出这是一个亏损的项目。

      

      香港政府算的是总账

      当然,亏的是香港政府的那部分本来期待门票收益分红的股权。对于迪士尼公司来说,这仍然是一个有利可图的项目。因为,他们可以收取高额的特许费,还有火爆的迪士尼酒店的收入,后者是香港政府无缘参与分红的项目。

      今年这一情况或许可以扭转。因为在香港政府同意将债权转为股权的时候,迪士尼公司同意,他们收取的特许费要在经营收益产生之后才能扣除,而之前他们所收的高额特许费都当作经营性开支。香港中文大学财务系副教授苏伟文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香港迪士尼项目亏损的根本原因。”

      记者试图在迪士尼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中,寻找关于香港迪士尼乐园项目经营和财务状况的蛛丝马迹,但却未能如愿——或许对于庞大的迪斯尼公司来说,这个乐园只是总资产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无需提供详实的数据。

      不过,关于香港迪士尼的经营,香港政府却有一本总账。尽管没有披露乐园开幕至今的财务状况,但是政府的确收到了12亿港元的利息收入。同时,香港政府预计,乐园扩建后的经济效益净额将由2010年前的1480亿港元,大幅缩减至1170亿港元,投资回报率最高也只有5%,最坏情况是“不盈不亏”,即接近于零。

      在今年夏天,香港政府和迪士尼就以债转股,扩建香港迪士尼乐园时做了一次经济效益评估,其中以40年运作期计算的经济效益净额现值,将介于647亿港元至1173亿港元,较特区政府此前估计的800亿港元至1480亿港元锐减约20%。

      香港特区政府经济顾问陈李蔼伦说,“乐园开幕至今对香港有实质的可观效益,包括带动GDP每年有0.2%增长”。

      陈李蔼伦说,香港迪士尼乐园开幕前3年,平均入场人数在450万人,也在当年较保守的方案内。考虑到新加坡及上海将有新主题公园竞争、人口老化,及这两年经济低迷、旅客量减等因素,如果不增加新的投资予以扩建,那么预计在2015年,乐园入场人次只有520万,仅与2005年开幕那年持平。但若是扩建,则可以在2009至2014年间会带来3700个建造业职位,扩建后乐园也会增聘600名全职员工。这次“以贷换股”后,特区政府希望迪士尼乐园可加强营运,能赚钱去扩建。

      苏伟文认为,香港政府上一次入股,虽然占了51%的股份,但是并不“合算”,主要是当时香港政府入股的土地已经增值不少,而这一次香港迪士尼的增资扩股,并没有把这部分土地增值按照现值折算成股份。

      

      上海迪士尼要引以为鉴

      苏伟文认为,香港政府从香港迪士尼中“无钱可赚”的尴尬值得上海引以为戒。

      首先,游客在香港迪士尼的消费中,门票只占50%,另一半是用于购买纪念品和餐饮,门票占总收入比例大大低于其他迪士尼乐园。根据香港政府与迪士尼公司的协议,香港政府能够分成的,是基于门票收益部分。在扣除迪士尼公司的特许费以后,香港迪士尼则是连年赤字,更无从谈给股东分红。

      其次,迪士尼公司其他的附属经营项目,比如迪士尼酒店,收费的迪士尼频道、迪士尼英语教育等,当时作为一揽子项目引进,而这一部分的利润,也与香港政府无关。

      正是这一不合理的分红协议,导致了香港政府目前在这一项目上的尴尬。不过,这或许也是在当时情境下的无奈之举。香港政府与迪士尼公司的谈判,始于1998年。“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尘埃落定”,苏伟文认为如此短时间的谈判,足见当时香港政府心情之迫切。因为在遭受亚洲金融危机重创后的香港,急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大型项目,来拉动经济,改善就业。更何况,迪士尼的大多数就业岗位,属于服务性质,只要求勤快,对学历无甚要求,可以解决一大部分就业最难的群体的就业问题。因此,在谈判的时候,“香港政府只把握了大的方向,忽视了细节问题。”正是这种对于细节的忽略,产生了隐患。而且香港政府当时那种迫切的心理,对于迪士尼公司来说,则是一种谈判的筹码。在营业成本中列支的高额特许费,则成为迪士尼公司稳赚的底牌。

      事实上,迪士尼公司在法国筹建迪士尼乐园的时候,已经用过这一招。法国迪士尼乐园开业的头几年,也陷入跟当前香港迪士尼一样的困境,直到后来要求把特许费在经营利润产生后分成才使得法国迪士尼起死回生。

      苏伟文建议,上海引进迪士尼项目的时候,要看大局,也要追求细节,避免陷入香港迪士尼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