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能否回顾一下留学期间你的创作经历了什么变化?
答:刚到法国学习,什么对我都是新奇的,还完全处在一个学生的思维状态,希望看到在国内看不到的东西,学到在国内学不到的东西。自己也试走过各种路子,比如“抽象”,“表现”,“古典学院”等流派和风格,也曾经在巴黎举办过这类探索性画展。1991年与法国“尼斯画派画廊”签约时我就画抽象画。
我在博物馆直接向大师学习。我没有临摹的习惯,因为我认为人在聚精会神临摹的时候往往容易落入为描摹而临摹或为复制而临摹的歧途,也不利于对作品的横向比较和取舍,更不利于对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内涵和形式的宏观综合把握。经过与大师们几年的对话,加上自己不断地探索,我的画也自然变得色彩响亮、光彩夺目。
问:你为什么又在巴黎大学读艺术理论博士并在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你对艺术理论的兴趣是什么?
答:其实,在巴黎美院包括后来在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课堂里学习和研修较多的是艺术理论,包括观念艺术理论和艺术哲学理论。这些理论对我今天的创作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些理论在介绍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每一流派形成、发展、演变时都很细致入微,让你真正从形式到内容去体察它们的轨迹,使你能较本质地去看待各位大师及其作品,因此能避免那种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盲目照搬照抄。
法国主张艺术的多元化、个性化,因此从来不会教你“该做什么”, 更不会告诉你“如何去做”。恰如其分地说,理论学习只是教给你对艺术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问:你是怎么形成“后印象主义当代派”的观念的?
答:在法国,我一直在探索,自己适合走什么路?怎么走?
首先,我喜欢印象派,中国“天地人”思想在这里也有充分的体现。同时我考虑,大多数中国画家缺乏产生印象派画家的条件,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条可望而难及之路。而在印象派发祥地法国,画家们又视印象派为经典而不太愿意再赋予其现代精神。况且,受当今前卫艺术思潮的冲击,法国艺术家的写实功底几乎到了“后继乏人”的边缘。印象派绘画“非一日之功”的技巧特点,本身就决定了印象派绘画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兴并再铸辉煌,因而在当今的法国,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反而成了冷门。在研习艺术史特别是印象派以后各流派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从各流派的背后,我意识到,其实后印象派的路还远远没有走完,如果赋予其现代理念和精神,将有更大的发展的空间。我甚至认为前人为我们预留了发展空间。前人种树也让后人能够种树。我选择以印象派为背景,以后印象派为起跑线,用当代审美特征和人文精神关照自己的画面,追求唯美与和谐。
问:怎样概括你的“后印象主义当代派”理论?
答:后印象主义当代派以继承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绘画艺术表现技法及其理论体系为基础,用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所界定的直觉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客观并亲身融入社会环境中,用现代人文精神和审美经验来关照一切艺术表现形式,视客观被描绘对象为诠释当代人文精神和审美特征的载体,即主张在理性和感性的领域里,对自然作“重新安排”,力求最大限度地再现内在真实。这种独立的内在真实是由艺术家本身的各种体验的集合所形成的观念,这种观念是个性化的但同时又是引导和符合大众审美的、独一无二的和不可复制的。其中个人的内心情感和冲动则是发掘和开拓人类审美情趣的动因,并不断追求人类审美情趣的极限。因而,后印象主义当代派集美学、装饰以及色彩和结构等技术要素于一体,追求作品艺术形式审美特征的完美性,坚持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
问:你认为“后印象主义当代派”在中国有生命力吗?
答:我所创导的“后印象主义当代派”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都将具有其永久的生命力。因为:
它具有继承性。继承了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特征和重要表现手法;
它具有当代性。始终与当代人文精神和当代大众审美情趣相关联;
它具有开创性。不断发展,日臻完善。它要求画家亲身融入社会环境,再现画家对现时社会人伦体察的内在真实,社会是发展的,画家的感受也一定是发展的;
它具有永恒性。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为使命,而不是画家不顾一切的个人内心极端情感的宣泄,因此具有亲和力而拥有最广大观众;
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强调理性支配下的手工绘画性,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对画家,它具有创作魅力;对大众,它具有审美魅力;对藏家,它具有价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