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量化投资有一个神秘的数量模型“黑匣子”,左边输入数据,右边输出交易单。投资经理人根据交易单选股,就能坐收渔利了。
那么,这个“黑匣子”是什么?尽管每一名成功的量化投资经理人,都不会告诉你,他的模型究竟长什么模样。但无疑,作为模型的设计者,人是量化投资成功的关键。不论是超级电脑、还是超级模型,归根结底仍是人脑的智慧决定成败。
量化投资的核心是模型的设计和建设。它就像一名采集投资思想的“炼金师”。把那些“有效”的投资思维捕捉下来,再用数量金融的知识将其量化,最后通过模型执行。人对市场的理解,对模型构建的了解,对模型在市场中应用的经验,是搭建一个完美“黑匣子”的最关键。
定量投资人理解市场的方式与普通投资人不同。比如,定量投资人会对市场投资人的总体结构感兴趣。当一个有经验的模型设计者知道在香港80%以上是机构投资人,而在A股80-90%是散户时,便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大致推测,在A股与港股市场中,分别有哪些因素可能起作用。
当然,仅有推测是不够的,科学求证是必经之路。设计者的推测需要经过大量历史数据验证:在美国用40年,在A股用10、5、3年,去测试与证明这一推测。
另一个需要强调的方面是,每一个量化模型及其起作用的“因子”都是有逻辑的。即使,这一逻辑并不代表着基本面的因素,比如上市公司业绩,盈利质量等等;也通常代表了市场情绪。
在A股这一散户占很大比例的市场上,情绪的作用尤其鲜明——换手率过高,追涨杀跌,或在大起大伏之后过早落袋为安。 这些投资行为导致的偏差可以被模型设计人员归纳、利用。若通过了科学验证,便可成为某一因子,进入选股模型。
此外,模型的因子需要长期有效。在熊市和牛市都有较好表现,而不会轻易随着市况的改变而改变。各个因子间,也不能有太大的关联。
总之,一个成熟的量化模型是个复杂的体系。通常而言,它包括了选股模型(阿尔法模型),风险控制模型,交易成本模型,以及将上述结构进行优化的模型。根据产品的不同,有时也会加入资产配置等择时模式。
以富国沪深300增强投资基金为例,我们将利用多因子alpha模型选择股票;通过风险估测模型有效控制风险预算,并通过交易成本模型控制成本、保护业绩。
一个经过反复测试与验证,代表着投资人逻辑的量化模型完成后,通常而言,它的交易单在确认无误后,需要严格执行。仅在少数情况下(如资产重组)出现改变。
但是,模型搭建完成后,量化投资人的工作并没有就此结束。我们还需要根据市况的变化,市场阶段的不同,对模型进行检测和调整。事实上,美国市场2007年的模型与2009年相比,已有了不少变化。因为,市场在此一两年经历了剧烈的转变。
我的梦想是搭建一个能适应各种市况而变的完美模型。当然,“完美”的境界只是梦想,我们只能通过辛勤的工作,无限趋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