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资本市场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我们要继续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进一步夯实市场基础,培育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探索强化资本约束和价格约束的制度安排,加强市场主体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不断完善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创业板推出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更为完善,如何建设其内在稳定机制,从制度上完善资本市场的风险规避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的重大命题,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需要。本报特从今日起推出《建设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机制系列谈》,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业内人士从宏观经济、海外经验、业界观点等角度入手,为资本市场下一步发展献计献策。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深刻反思。实际上,从金融衍生市场看,此次金融危机主要由场外交易市场引发的,大家对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必须作适当区分,正确认识不同市场对金融市场带来的不同影响。可以说,在开始冷静反思金融危机的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市场在危机时期的大幅波动更加凸显了中国金融市场对于股指期货等场内金融衍生品的需求更为迫切。
从金融危机后的全球金融衍生品发展和监管改革来看,从繁复到简单的回归基本确立了未来一段时期金融衍生品的重要趋势。这当中,既有从纷繁复杂结构衍生品向基础性衍生品的回归,从非标准化向标准化的回归,也有从较为松弛的监管纪律向更为审慎监管的回归以及机构投资者从场外向场内的回归。从这一趋势中,可以看到发展股指期货等基础性衍生品的更为清晰的内在逻辑。
金融危机成为股指期货产品的极端压力测试
在这次金融海啸中,股指期货稳定市场、管理风险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展示。危机中全球股指期货市场表现突出,运行稳定,交易量、持仓量显著增加,2008年全球股指期货的交易量上升了18%。与场外交易的信用衍生品不同,股指期货非但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而且在金融危机中有效地减缓了市场的抛售压力,成功地将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进行转移和再分配,避免现货市场出现更大的跌幅。根据对30个市场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最大跌幅的统计,22个推出股指期货的国家,股票现货平均跌幅为46.91%;8个没有推出股指期货的国家,现货指数平均跌幅高达63.15%。其中,美国股指期货的大额避险交易比例明显提高,表明机构投资者在危机中积极利用股指期货进行风险对冲。(下转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