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广告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能源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13:专版
  • 14:专版
  • 15:信息披露
  • 16:市场中人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市场趋势
  • A5:市场评弹
  • A6:数据说话
  • A7:财富眼
  • A8:路演回放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2009 11 1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专栏
    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 农行有什么新思路
    超高房价折射中国经济结构大问题
    当务之急仍是弥补市场短板
    黑中介差价一吃几十万
    上海迪士尼会比香港幸运吗
    俄罗斯华商的一场噩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俄罗斯华商的一场噩梦
    2009年11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宇峰
      陈宇峰

      旅居俄国的中国商人,现在说起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简直就是一场噩梦。一次灰色通关、一场可疑的纵火案,让这个地方成为中俄媒体新闻的焦点。不过,在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签署了法令,同意将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从莫斯科市区内的零售市场名单中排除之后,那些争议声很快就销声匿迹,而这个曾繁荣一时的市场,在法律名义上已不复存在。据说,在彻底清理掉市场上原来搭建的商亭摊位后,在原址上将兴建教师住宅楼、大学生宿舍和招待所,兴建三座商贸中心,并恢复原来的体育场。

      在原来杂乱无序的集装箱市场上大规模兴建公共基础设施和规范化的市场集散地,在形式上无疑是俄罗斯政府对社会民生关注的一种提升。发端于法律治理缺失下的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可以说是俄罗斯经济转型的次优选择,也是当初那些中国商人将中国改革之初的成功模式在俄罗斯转型社会的一次克隆。它的存在,向世人说明俄罗斯现代社会发展对这一初级市场形式的依赖,而它的终结,也一举结束了一年多来俄罗斯复杂政治利益力量在这个问题上的争执和角逐。人们心知肚明,因为生存在政治夹缝中,这一初级市场时时都在担心被关闭。诧异的只是,这个结束的日子来得这样突然,这样迅速,以至那些长期漂泊在俄罗斯的中国商人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如果俄罗斯政府对初级市场的秩序整顿是普遍的,持续的,那说明俄罗斯政府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善,是可置信的良性改善。反之,如果市场的整顿是偶然的,那么必然存在一些非经济上或非法律上的理由。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而爆发的“卢布危机”,再加上严厉的政府管制,各地市场的商品供应极为紧张,由此也产生了大量走私的黑市。此时,俄罗斯国内有权有势的官商勾结瞄准了具有低成本优势的中国产品。于是,一个拥有俄罗斯官僚、俄罗斯国内商人结合的红顶官商联盟,再加上低廉产品竞争优势的中国商人,组成了俄罗斯众多的“灰色清关”市场。而这些市场中,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是其中最典型的。尽管俄罗斯国内的民主改革已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但俄罗斯人的生活仍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一种边缘治理模式,据俄罗斯国内的一些经济学家估计,约有45%的莫斯科人依赖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这样的“灰色清关”初级市场。而且,这一市场的辐射力还陆续延伸到了俄罗斯的大多数地区和独联体国家。

      正因为此,尽管这些中国的出口商品因其低廉的价格能极大地改善当时俄罗斯日益恶化的民众生活水平,这样的商场因此受到当地广大居民的青睐,生意一直不错,但实际上对于这些中国商人来说,必须为了这些官商暂时的联盟付出沉重的成本和风险代价。而这些隐含的政治风险成本是俄罗斯政界、媒体以及国人不容易观察到的。

      一些国内媒体在讨论这件事情时,把矛盾单方面地归结为海外经商的华商素质低下。“这次俄罗斯关闭切尔基佐夫华商市场的‘公开原因’是‘违反消防和卫生规定’。这种‘公开原因’可能是借口,但这种‘借口’是无法否认的。归根结底还是一些华商的所作所为授人以柄”。一些权威人士也表示,“包括民间贸易在内的中俄贸易已到关键转型期,在俄罗斯的华商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经营活动也必须更加符合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商业模式”。

      反倒是俄罗斯国内的一些媒体评论不作此论。据一些俄罗斯媒体报道,这次关闭切尔基佐夫华商市场,与大佬捷尔曼·伊斯梅洛夫在土耳其投资15亿大兴土木修建“马尔丹宫殿”很有关系,同时也和莫斯科上层的政治矛盾直接相关联。很显然,在如此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投资,难免会加入很多不确定的成本因素。

      很显然,这种意在弦外的市场整顿,不仅严重恶化了华商与其他投资者在俄罗斯的经营环境,也破坏了当地莫斯科人以及周边国家人民生活的一种低廉市场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市场跟上,那么很有可能会引发国内新一轮通胀。

      我老家有不少亲朋好友很早就在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做服装、日化品生意,他们的经营理念有些土气,但以他们前些年在俄罗斯闯荡的经历,只要肯干,肯去摸索,在俄罗斯的确有大把大把的钱可赚。可在那里做生意同时也像一场豪赌,一些不可知的偶然性因素随时都会冲击他们苦心经营起来的生意。不定什么时候,突然间会血本无归。当初,一起去俄罗斯打拼的有几十人,个个信心满满,但现在能风风光光回来的却寥寥无几,还留在俄罗斯的人,日子过得异常艰苦。几经大风大浪,他们如今在俄罗斯的生意多半都是现钱交易。至于留在俄罗斯的那些店面,要不租给别人,要不趁个好行情赶紧出手转卖给别人。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