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于下个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峰会还未开场,各方的争战却已经打响。面对国际社会的期待,联合国有点如坐针毡了。
联合国首先要面对的是不同经济体间的分歧。12年前,旨在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诞生,发达国家的减排任务从此有了量化规定,而发展中国家则未被列在约束之内。1992年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则同时讨论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减排问题。美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一直以来都想拿后者作为标准,将减排的压力转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在11月初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2009年联合国第五次气候变化谈判会议上,苏丹大使米尔加尼·伊卜拉辛已经先一步跳出来反对。他大呼发达国家任何企图终止《京都议定书》的行为都将损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这会将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置于危险中。一向春风得意的美国因此被置于尴尬的位置。在哥本哈根峰会即将召开之际,奥巴马的气候变化提案在美国国会遭遇政治上的反对。如果以美方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未能对减排目标或融资方案达成承诺,发展中经济体也不可能做出任何实际的保证。
其次,那些正在雄心勃勃考虑展开减少碳排放行动的经济体首脑,并非受到全盘的拥护。首先,发达经济体的国民们担心,作为碳排放密集型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如果本国工业面临比发展中国家更为严格的碳排放限制,那么他们该如何在国际贸易中占得先机?第二,那些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国民担心,要转型成低碳经济体,为此造成的本国工业成本加剧及转型耗资谁来买单?第三,几乎所有人都存在这样的担心,在目前失衡的协议下,本国的减排努力或许会因其他地区的增排而前功尽弃。
除了各个经济体之间的“战役”,联合国还必须面对气候变化“威胁论”者与“怀疑论”者之间的抗衡。气候变暖“威胁论”者说,为了打赢这场气候变化的战役,我们必须走出我们的汽车,关闭机场,并立刻关掉我们身边的电器……否则就会有洪灾,有饥荒,有干旱。“怀疑论”者则认为人类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理论是相当荒谬的,他们反驳道:既然我们无法做到堵住所有的碳泄露,又何必去做任何事?
上个月,英国加的夫大学的一份调查表明,大约29%的受访者表示,气候变暖问题有点夸大其词。而五年前,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仅占所有受访者的15%。美国民调机构“佩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只有57%的美国人相信全球气温在升高,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相信人类造成了气候变化。
这样看来,哥本哈根谈判失败的概率还是存在的。从刚刚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传递出的信息是,世界各经济体领导人放弃了在下月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约束性国际气候变化协议的目标,而是将致力于为将来的谈判达成一个所谓的政治性框架。
在最新上映的灾难大片《2012》中,因为全球变暖,地球从地震到海啸再到毁灭,此番恐怖景象令人印象深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有的《京都议定书》将在2012年到期。要知道,谈判拖的时间越久,协议达成的难度也就越高。面对这样凌乱的场面,联合国手上的这根“指挥棒”能否让分歧多多的各方放下成见,共同奏出一首“气候协奏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