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上台执政标志着日本政治向两大政党轮流执政体制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两个月过去了,对日本经济的欲振乏力,民主党也并无破解绝招,其竞选方案大多是治标不治本的对策,充其量只能一时救救急,而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从表面上看,日本经济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局面,是由不期而至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由于危机的突然出现,国际市场的需求明显下降,而日本几十年来所采取的出口主导型发展战略至今仍是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旦出口严重受阻,日本经济急剧下滑是很自然的事情。从深层次来看,此举深刻反映了日本经济发展模式无法创新的困窘。
在20世纪50年代走过战后复兴期后,日本便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以更低的成本、更优良的品质,使其产品倾销到全世界的每个角落,从而推动了高速增长,并由此奠定了其经济大国的地位。这种出口主导型战略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曾大行其道,给日本带来了长期的繁荣。在实施“贸易立国”战略后,日本虽然也曾推出过诸如“科技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的口号,但均未能花大力气去实施,所以也未能根本取代原先的战略。
出口主导型这一战略之所以能大获成功,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因为在此之前,并没有出现过如此巨大的以出口为主的生产体系,许多国家本身并不具有生产价廉物美产品的能力,他们对这类进口产品有很大需求。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出于冷战的需要,从原先的抑制日本政策迅速转变为扶持日本的政策。为了尽快恢复日本的实力,尽管美国也具有很强大的生产能力,但美国出于战略考虑,仍向日本让出了很大一块市场。另外,美国本身也无意与日本全面竞争,相反觉得彼此有所分工,各有所长,分别扬长避短,对双方都更有利。既然日本的家电产品很出色,美国就索性退出很多家电生产领域,如美国没有一家企业生产电视机,完全从日本和其他国家进口,由此实现“腾笼换鸟”战略,将更多力量投入到诸如航天、军工、大型客机和新兴的信息产业。以至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中,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在该领域完全处于一骑绝尘的领先地位。
在日本出口主导型战略大获成功的鼓舞下,20世纪70年代“亚洲四小”也开始强势挺进,令人刮目相看。随后东盟国家也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相继“起飞”。而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后,更是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超长期高速增长,出口额在2003年就超过了日本,此后两国的这一差距不断拉大,眼看日本的第二经济大国地位也将拱手相让于中国。这一系列巨大变化,都充分说明日本实行了多年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出口主导型战略已难以为继。
但时至今日,日本国内对制造业仍是一往情深,议论来议论去,话题还是如何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对制造业迷恋到了迷信的程度,前几年甚至还准备新开一所制造业大学。作为经济大国,日本经济结构实际上非常跛足,制造业实力超强,但农业和服务业的水平却根本无法恭维。而如今在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已远远超过制造业。日本非常清楚这一现状,却始终没有出现改变这一现状的动力。
感情不能代替理智,现实是非常严峻的。日本工人的工资属于全世界最高水平,由于竞争不断加剧,制造业产品的利润已越来越薄,而日本的工资水平几十倍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这必然导致其产品很难具有竞争力。至于高新技术领域,日本根本无法撼动美国的地位。处于这样的夹缝中,日本的制造业实力再雄厚,也很难不感到左支右绌,必然会产生找不到出路的困惑。
按照别人的成功模式,力争比别人做得更好,这是日本的强项,是日本人最擅长的。但在把别人都甩在后面,日本变成领跑的时候,该往什么方向跑,就显得很茫然了。因为这恰是日本最薄弱的环节,他也从未当过领跑人。日本经济长年无法走出低增长或负增长的怪圈,都与此密切相关。
美国将家电市场让给日本,腾出力量去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而日本的“IT革命”叫了10年,却没见到任何成果。手机堪称为信息技术的代表性产品,美国苹果公司更新换代之快已推出了Iphone,但如此众多的日本电子厂商,加在一起居然还不如一家诺基亚。
在这样的困境中,日本只有集全国之力,寻求破解之道,也就是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或曰发展模式。没有这样的一番努力,日本就不会有柳暗花明的局面。
(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信息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