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最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将陆续公布有关金融机构会计规则的提案。欧盟委员会对IASB施压,要求在银行资产的计价方面,进一步限制“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使用。而在此之前,美国也一直在游说IASB,要求弱化“公允价值”的作用。
计算银行的资产,可以有“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方法。摊余成本方法反映历史成本,比较客观,不容易被操纵。而“公允价值”方法,即公允市价,反映即时的情况,比较接近现实,尤其是在现代金融市场瞬息万变时,按照“公允价值”的方法计价,更贴近实际。不可否认,计算银行的资产价值,确实不宜全部按照“公允价值”的规则来处理,因为银行某些资产的交易是不活跃的,在某个时点可能难以找到对应的市价,或者是某些资产可以准确预计未来的现金流,用现金流折现的办法来计价,更合理一些。但是,除此之外,大量的银行资产还是应该按照盯市的原则,即根据“公允价值”的准则,来披露其价值,因为这样可以使银行的状况透明,资产与负债等信息更真实。在欧美当局的施压下,IASB并不情愿做橡皮图章,而是用部分妥协、部分抵抗的法子来回应,未来尚有不确定性。而美国和欧盟当局施压于IASB,要求进一步限制“公允价值”准则的适用,而扩大“摊余成本”会计制度的使用等等,是在危机前迷失了方向,是让诚信向利益低头,最终会损害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和大众对于银行体系的信心。
问题在于,原本公允价值法在经济繁荣时期是很受欧美当局推崇的,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由于在危机中,金融资产的价值会大幅度暴跌,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价值降低、风险骤增,美国和欧盟当局担心,如果按照“公允价值”来计价,那么银行资产价值的损失就会暴露于公众的视线之中,从而会让大众和利益相关方对于银行和金融体系的信心降低,进而进一步引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价值的暴跌。而如果按照“摊余成本”等方法来计算银行资产的话,由于只涉及历史的价值,即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价值在危机中缩水再严重,只要不立即抛售这些资产,那么银行的资产缩水和损失就会被掩盖起来,公众的信心或许就不会受到冲击,也就不会引起社会的恐慌,因此风险就不会加重和放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就会安然渡过危机。美国和欧盟的这种想法,可能会在危机中得逞于一时,但是用隐瞒的手段,贱卖“诚信”来换取“信心”,最后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并加速社会对于银行和金融体系信心的丧失。更严重的是,还会导致公众对于金融监管体系、会计信息体系的信心也一起丧失,风险不是更会无穷般地放大吗?
欧美当局的这种贪一时的小便宜而丢弃长远信义的举措,反映了欧美当局在经济发展和金融监管上信仰的迷失,体现了其重利益、轻信义的趋势。就拿对付这次危机来说,欧美当局尤其是美国,动用了大量的财政和货币手段刺激经济,但是多是给旧体制、旧模式的输血之举,而在经济转型上不敢动大手术和真格的。在经济政策和经济关系处理上,多见对于相关集团的妥协和利益交换,少见对于信义的坚持。
回到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计价问题上,确实,银行资产应该分类管理,但应严格限制“摊余成本”等历史成本方法的使用,尽量适用“公允价值”等谨慎性的准则。这样放弃一时之利,得到的是长远的、公正的信义,是大利益。
(作者单位:东航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