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调查·区域
  • 12: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广告
  • A4:机构动向
  • A5:资金观潮
  • A6:市场趋势
  • A7:市场评弹
  • A8:数据说话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2009 11 1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专栏
    公允价值何以又失宠了
    争取全球低碳竞争主动权刻不容缓
    太遗憾了,这些捐赠品……
    中美经济:解铃还须系铃人
    金融危机把中国快速推向“资本输出方”
    今天,制造业还能救日本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公允价值何以又失宠了
    2009年11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东海
      ⊙陈东海

      

      据外媒报道:最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将陆续公布有关金融机构会计规则的提案。欧盟委员会对IASB施压,要求在银行资产的计价方面,进一步限制“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使用。而在此之前,美国也一直在游说IASB,要求弱化“公允价值”的作用。

      计算银行的资产,可以有“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方法。摊余成本方法反映历史成本,比较客观,不容易被操纵。而“公允价值”方法,即公允市价,反映即时的情况,比较接近现实,尤其是在现代金融市场瞬息万变时,按照“公允价值”的方法计价,更贴近实际。不可否认,计算银行的资产价值,确实不宜全部按照“公允价值”的规则来处理,因为银行某些资产的交易是不活跃的,在某个时点可能难以找到对应的市价,或者是某些资产可以准确预计未来的现金流,用现金流折现的办法来计价,更合理一些。但是,除此之外,大量的银行资产还是应该按照盯市的原则,即根据“公允价值”的准则,来披露其价值,因为这样可以使银行的状况透明,资产与负债等信息更真实。在欧美当局的施压下,IASB并不情愿做橡皮图章,而是用部分妥协、部分抵抗的法子来回应,未来尚有不确定性。而美国和欧盟当局施压于IASB,要求进一步限制“公允价值”准则的适用,而扩大“摊余成本”会计制度的使用等等,是在危机前迷失了方向,是让诚信向利益低头,最终会损害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和大众对于银行体系的信心。

      问题在于,原本公允价值法在经济繁荣时期是很受欧美当局推崇的,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由于在危机中,金融资产的价值会大幅度暴跌,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价值降低、风险骤增,美国和欧盟当局担心,如果按照“公允价值”来计价,那么银行资产价值的损失就会暴露于公众的视线之中,从而会让大众和利益相关方对于银行和金融体系的信心降低,进而进一步引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价值的暴跌。而如果按照“摊余成本”等方法来计算银行资产的话,由于只涉及历史的价值,即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价值在危机中缩水再严重,只要不立即抛售这些资产,那么银行的资产缩水和损失就会被掩盖起来,公众的信心或许就不会受到冲击,也就不会引起社会的恐慌,因此风险就不会加重和放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就会安然渡过危机。美国和欧盟的这种想法,可能会在危机中得逞于一时,但是用隐瞒的手段,贱卖“诚信”来换取“信心”,最后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并加速社会对于银行和金融体系信心的丧失。更严重的是,还会导致公众对于金融监管体系、会计信息体系的信心也一起丧失,风险不是更会无穷般地放大吗?

      欧美当局的这种贪一时的小便宜而丢弃长远信义的举措,反映了欧美当局在经济发展和金融监管上信仰的迷失,体现了其重利益、轻信义的趋势。就拿对付这次危机来说,欧美当局尤其是美国,动用了大量的财政和货币手段刺激经济,但是多是给旧体制、旧模式的输血之举,而在经济转型上不敢动大手术和真格的。在经济政策和经济关系处理上,多见对于相关集团的妥协和利益交换,少见对于信义的坚持。

      回到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计价问题上,确实,银行资产应该分类管理,但应严格限制“摊余成本”等历史成本方法的使用,尽量适用“公允价值”等谨慎性的准则。这样放弃一时之利,得到的是长远的、公正的信义,是大利益。

      (作者单位:东航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