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专版
  • 5:观点·专栏
  • 6:公 司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股民学校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圆桌
  • A7:基金·焦点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对话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专版
  •  
      2009 11 2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10版:基金·对话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10版:基金·对话
    基金业发展已到“分水岭”——对话汇丰晋信总经理李选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业发展已到“分水岭”——对话汇丰晋信总经理李选进
    2009年11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再次到了年终,这是基金公司确定新一年策略的时刻。2009年,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是重生,对于股市而言是转机,而对于年轻的中国基金行业来说则或许是新的时代的来临。快速的管理资产增长和萎缩不见了,相对稳定的平衡市里需要怎样的投资智慧来竞逐行业上游,基金公司的经营重点是否有所改变?如何应对行业的新政策、新状态?本期对话汇丰晋信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李选进。⊙本报记者 周宏

      行业已至“分水岭”

      《基金周刊》:今年年底基金发行明显加速,交叉发行的基金个数之多已过牛市巅峰期,这会不会代表了一种新的趋势?

      李选进:从今年的募集数量看,基金发行的速度确实比较快,应该是单年度基金批复发行量最大的一年了。

      不过,我的判断,基金发行的速度在现在的条件下,哪怕政策全面放开也不会提高太多。目前银行发行的主渠道是有限的,如果1年发行200个基金的话,平摊下来一个公司可能不足4只,而这些数字一定达到了银行渠道的极限了。所以,基金发行速度在明年不太可能翻倍提升。另外,我们也觉得现在有关方面的发行调控,是有其合理性的。

      《基金周刊》:回头看,今年基金业的发展已经有了新特征:同时期的募集规模差异在拉大,申赎的重要性在提升,存量的服务摆上案头。怎么判断这些特征?

      李选进:我觉得现在行业已经发展到分水岭的阶段了。

      今年以来,基金发行的规模差异化很大,在目前市场相对平稳的时候,出现那么大的差异,只能说明,市场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

      今年,同业间的差异几乎是天壤之别。好的公司发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也有募集规模很低,几乎成立不了的。这是新的市场特征。而且,基金发行原有的规律也在打破。有些今年业绩还可以的公司,可能发行规模比不上业绩不如它的;和渠道关系一直非常紧密的,也可能被其他公司超越,这都表明行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我觉得,新的市场阶段中行业的最大特征是——品牌开始变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在价格策略和产品都没有特别差异的情况下,基金公司之间的募集规模差了那么多,这应该是品牌和营销手段的差异。

      

      品牌和营销是竞争关键

      《基金周刊》:在你看来,未来基金业的竞争会集中在哪些方面?

      李选进:基金业未来差异化竞争的方向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品牌,它包括历史业绩,在基金销售渠道的影响力,客户心目中的形象。第二个方面是价格,也就是营销费用。第三个方面是,产品,基金产品间的差异。第四个方面是营销策划的能力,是否能有新的营销思维和方案。

      在海外来说,价格可能是行业争夺的一个重点,中小公司会在费率上给出优惠,而大公司则根据自身的策略,考虑是否跟进。航空业 、百货公司都是如此。不过在中国的基金业看,全行业的费率竞争都已经压缩到了一个比较狭窄的水平,可以竞争的空间不大。

      产品差异化方面,是一个重点。不过,我个人看法,在现有条件和金融工具中,产品创新的空间其实已经不是很大了。当然,对于中小公司而言,产品线的铺齐是很重要的一个方向。还有个方向则是新业务资格上。不过,目前新业务资格的获取上是倾向大公司的,如果适当降低门槛,向中小型公司开放,市场创新的活跃度会进一步提升。

      总体上看,上述四个方面,产品和价格国内基金的空间比较小。主要竞争是业绩品牌和营销服务这两块。未来,这两块仍旧是重点。

      《基金周刊》:汇丰晋信是业内仅有的少数在2007年没有做基金拆分和大比例分红的营销策略的公司,现在回顾看,当时做出这个决定是不是也有品牌的考虑?

      李选进: 不采取拆分、或大比例分红的营销策略,对于汇丰晋信来说,是很艰难的选择。一边是唾手可得的基金规模增长,一边是风险比较高的市场,和大规模营销后投资者面临的较大风险。不过,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不采取激烈的营销手段。虽然,错过了行业爆发性增长的机会,但是,在市场调整的时候,也给基金投资者降低了风险。

      

      5年后整个市场会大不一样

      《基金周刊》:目前,汇丰晋信的差异化竞争策略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总体感觉,业内越来越重视基金细分市场的营销?

      李选进:营销的差异化策略我们会有,但客观地说,营销方案的可复制性是很高的,所以,基金公司在营销以外的方面,也要累积起足够的实力,品牌方面会是我们努力的一个重点。

      我们目前有2只生命周期基金,未来2年内可能会推出第三只基金,生命周期基金本身在海外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产品,它隐含着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当一个基金持有人越接近其投资时期的终点,它所能承担的风险应该越低。去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很多临近退休的人士养老金遭遇巨大损失,就是没有遵循这个理念。所以,我相信假以时日,这样的产品会有它的市场。

      《基金周刊》:似乎市场对于生命周期基金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兴趣,你们自己预估,要怎样的市场条件,整个销售会全面启动?

      李选进:对于中国基金市场来说,基金定投的普及化会是个关键。生命周期基金是基金定投的最佳品种,长期定投的对象,必须同时对定投产品的风险进行管理,生命周期基金天然地具备资产配置功能。所以我相信,定投的理念真正得到普及的话,生命周期基金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目前银行渠道也在大力推广基金定投业务,包括保险业者也有推广类似的产品。定投业务的发展只是时间的问题。我觉得5年后基金业定投会普及化,那时候,生命周期基金以及其他长线基金会面临很大的发展机会。

      《基金周刊》:汇丰晋信现在的产品线是怎么考虑的,从发行大盘基金到最新的中小盘基金这个选择是怎么做的?

      李选进:我们觉得中国投资者还是考虑追求高收益的。如果看好未来十年中国的经济的发展,那么股票基金仍然是投资的重点。我们团队的专长在选股和配置,因此中小盘基金可以突出这个优点。在产品的整体布局上,我们希望把基金的产品线铺齐,在产品线铺齐的前提下、基金业绩逐步受到市场肯定,树立起来我们公司的品牌。未来的竞争一定是品牌的竞争。

      《基金周刊》:中国基金业现在是指数基金热,你们不考虑发行指数基金?

      李选进:现阶段,我们的主要方向还是继续专注主动投资,中国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是散户,作为机构投资者,主动管理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这和成熟市场还是有不同,成熟市场是机构之间的博弈。美国可能只有5%的基金经理打败市场,道理很简单,因为打败市场即打败机构同行。但在中国散户为主的市场还是有很大机会的。我相信,我们这两个主动型产品中长期会跑赢指数。

      

      团队互动很重要

      《基金周刊》:今年以来公司的投资出现了一个新的气象,业绩持续提升,旗下3个股票型基金近三个月排名均位列前1/4,动态策略基金晋身同类第2名。公司对投资团队的整体发展持怎样的策略?

      李选进:我们对投资团队的建设有长期的规划,头5年的目标是打好基础,稳步发展,组建一个合适的团队。

      从现在看,我们正在接近这个目标,今年我们仍在持续增加投研人员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在投研团队之间默契逐步形成的前提下扩张,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投研团队的稳定性算是业内比较高的,核心人员基本稳定,投研团队之间能够建立互信,这一点对中长期业绩非常重要。

      《基金周刊》:现在行业内人才外流比较严重,私募、新公司对人才形成争夺,对公司的人才战略怎么考虑?薪酬策略怎么考虑?

      李选进:人才的稳定对全行业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我们公司也是如此。对于我们来说,有两个方面会着重。首先,招聘的时候,我们会倾向于挑选那种认同我们投资理念的人才。我们一直坚持以研究驱动投资,通过加强公司基本面的研究来强化个股选择的模式。其次,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开放性的投研架构,在这个模式中,研究员和分析师的重要性很高,如果业绩好,也可以达到和基金经理一样的收入。好的环境对于投研人才培养和成长很重要。

      具体到薪酬层面,保持一个市场中有竞争力的水平是我们的想法。另外,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加上人性化的管理,给投资人才发挥的空间,将个人的发展与实现团队的整体业绩的提升能够统一起来。团队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很重要,个人的业绩回报和整个团队表现会挂钩,才可能推动团队的整体协作,为持有人创造长期稳定的业绩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