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北京著名的艺术区798的佩斯画廊,继张晓刚个展之后今天推出新展览——李松松个展“抽象”。艺术家李松松以用历史事件的老照片进行再加工而著称,2007年曾在北京的麦勒画廊举办过个展《催眠》。他表示,这次个展所展示的17幅油画作品,都是2007到2009年间的新作。
用局部解构图像
生于1973年的李松松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他的作品在用绘画手法处理图像材料时有独特的手法。冷林对此作了这样的描述:艺术家把这些视觉内容分解成许多小的部分,然后在画布上单独复制各个不同的部分。艺术家在画布上分解画面一方面是为一种认识制造着障碍,另外,通过一种跟事先的视觉认识相反的方式——非叙事化的色彩填空和涂抹——一步一步地完成“局部”,这些“局部”在创作过程中,是被作为一个一个的色彩项目完成的。
艺术家使用画布与铝板这两种不同的载体,冷林指出,在画布上,艺术家用厚厚的颜料层的堆积和对堆积层的涂刷与划写来回避有方向感的塑造;在被分割的铝板表面上,艺术家通过铝板表面对颜料附着力的改变调换画法,改变涂抹的速度,试图对一种习惯制造出一种陌生感。艺术家通过这样的方式结构图像,产生了对完整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距离,带来了“抽象”的效果。
道德感的回归
冷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当代艺术很多年了。前10年(上世纪90年代)取得非凡成就的艺术家大家都很熟悉了,要有新的一代,而李松松是其中最优秀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有很明确的观念,也有独到的形式语言。更可贵的是,他有一种道德感。这种道德感在前20年的当代艺术主流中被排斥。现在李松松以个人的状态出现,表达他对意识形态的看法。他的作品也很成熟,很少见,是从中国这块土壤里出来的,但面貌却很不一样,个人色彩非常鲜明。
冷林强调,中国当代艺术不仅仅表现在对整个世界当代艺术的积极参与上,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自身文化发展的不断反叛和认识。他还指出,20世纪以来,艺术史在一种视觉逻辑里发展并影响着全世界。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视觉逻辑遇到多元文化的挑战时,整个艺术史和对艺术的认识就面临着一种重新的调整和改写。而当代中国艺术家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实践后,重新把一种社会政治实践的概念纳入到视觉领域中来,为整个视觉世界增添了新的内容。“当代”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时间上的概念,她更重要地显现为对此前的一切保持距离。李松松的绘画也正以它清晰的态度呈现着这一距离。
由此来看,今天的李松松和当年的张晓刚有相似的地方,这反映了冷林主持的佩斯北京的一条主线:探索不同的审视历史的视角,更深层地挖掘中国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