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还有10天时,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相继给出各自的减排目标。最吸引眼球的是,美国宣布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17%,中国则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气候变化已成当今全球最严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气候变化合作迫在眉睫。而作为气候变化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企业不仅要关注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政策变化、突发气候事件、企业声誉及法律风险,更要关注由此而带来的创新机会,比如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新产业的开发。
减排对人类社会提出的真正挑战是,以同样数量的碳排放,实现更多的产出。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来看,新的减排目标肯定将增加经济增长的成本,增加企业负担。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在面临碳减排巨大的国际压力以及欧美等国正在酝酿推动碳税等财政政策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企业经营战略和日常管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大计。但从总体来看,中国企业对气候变化问题还缺乏清晰、完整的认识,采取应对气候变化具体行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新的减排背景下,我国企业还有很大增长空间,这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转型机遇。中国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提高单位碳排放的生产率,这就需要有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方法、新运行机制,乃至新的制度安排。我们可以看到,从国家实施节能减排计划以来,包括技术资金在内的大量资源已投入到减排领域,技术进步的速度由此显著加快。比如近年来光伏发电的成本,由于技术进步而迅速降低。此外,减排也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形成全新的产业领域,并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比如电动汽车等等。
提高碳排放生产率的竞争,将改变已有的竞争优势和资源配置格局,在碳排放总额受限且可交易的条件下,实际碳排放将更多地向碳排放生产率高的地区和企业倾斜。
据估计,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将高达1500亿美元,超过石油成为全球第一大交易,中国有望占据三成以上份额。我们已在制造业上尝尽“跟随者”的苦头。在节能减排交易中,及早行动树立“中国标准”, 尽快建立完善碳自愿减排市场平台,推动碳自愿减排机制的形成,才可能打破我们的被动局面。
为此,我们需要在碳排放上转变观念。可以预见,碳排放生产率高的地区和企业,将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占得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而在金融危机过后,全球掀起的低碳发展观念,实是一场国家发展的竞争,这是创新的竞争。有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国家实际上会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当然,在减排的初期,部分地区和企业可能会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但是只要技术进步发生作用,减排成本将逐步降低,也可能出现排放成本更低的情景。这就需要我们在政策和环境上给予创新机制上的扶持。
由此可见,中央政府推出新的减排计划,实际上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因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所引起的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在这场竞争中,中国有不少的有利条件,比如节能环保新能源发展的环境,近年来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比如电动汽车,中国有些技术已经相当不错了,有些可以说是在全球范围内是领先的,或者有领先的可能。我国的市场广阔,潜力巨大,可以为诸多减排新技术提供商业化、市场化的前提条件。随着近期低碳研究学院的设立以及中美之间新能源合作的确立,我国低碳产业带动着我国经济走向“低碳时代”的前景可期。
(作者系安邦咨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