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中国老百姓还是美国民众,怎样合理运用结余资金都是门大学问。对一般投资者而言,“闲钱”最常见的去处包括储蓄、购买国债、购买股票、购买房屋等。在比较了中美两国的整体投资环境后,笔者认为中国老百姓更应该进行资产投资。
就性质而言,储蓄和债券投资相似,在持有到期且不考虑公司破产的前提下,储蓄和债券投资带来的现金回报是确定的,而对于已经储蓄和购买了债券的投资者,通胀对其都是不利的。中国储蓄率在世界范围内是很高的。据中国统计局数据,2008年中国的储蓄率为51.3%,较1992年上升了15%,而美国的储蓄率只有12%,储蓄显然是当今中国民众结余资金的首选处置方式,但这是不是最优方案呢?从1997年至今,中国1年期存款利率平均值为3.05%,而同时期美国1年期存款利率平均值为4.14%。在过去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的存款利率高于中国的存款利率,显然,从存款利率角度考虑,在美国存款好于中国。虽然中国的储蓄率很高,但银行存款作为资金使用方式,在中国不但绝对收益低,而且相对收益也不占优势。在债券市场上,最为中国民众接受,参与人数最多的还是国债。对比中国和美国5年期国债最近几年的收益率,中国2005年7月之后的平均收益率为3.04%,而美国的平均值为3.73%,在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国债的收益率高于中国国债。在中国进行国债投资,依然面临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皆不如美国的双重劣势。
不同于储蓄或者债券,股票和房产投资属于资产性投资,收益并不固定,长期而言通胀会提升资产的名义价格,有利于股价和房价。中国的股市和美国的股市尽管走势不尽一致,但长期而言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股市长期的上涨速率和两国各自的名义GDP增速一致。分别连接股指各个时期的高点和低点可以形成非常标准的上升通道,这条上升通道上升的年率在美国是7.5%,在中国则接近17%,而同期两国的名义GDP年增速分别为7.0%和16.7%。可以看到,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潜在的年收益相差接近10%。尽管2008年A股市场出现近70%的下跌,但长期来看,只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不变,中国股市仍具有潜在回报并依然向好。 和股市一样,房地产投资也属于资产投资,不过,相对于股票投资而言,房地产投资还有杠杆效应,投资者只需要付一定比例的首付而剩余资金则可以通过银行贷款获得。只要房屋价格上涨速度高于房贷利率,高杠杆就能带来更高的收益。房屋作为一种资产,其价格上涨速度和名义GDP关系密切。在中国,房屋名义价格的上涨速度大部分时间都高于长期贷款的利率水平,这也正是过去炒房能获得高收益的最根本原因。而在美国,1996年以来名义GDP同比增速大部分时间低于30年房贷利率,这意味着在美国贷款买房长期而言并不合算。
整体而言,由于中国资产增值的速度长期而言和名义GDP增速接近,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意味着在中国资产性投资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皆好于美国,也好于储蓄和存款,是长期投资的优先选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