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特别报道
  • 12:广告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一周策略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2009 12 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0版:公司·融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0版:公司·融资
    首家版权投资基金公司年底挂牌
    版权基金“喷薄欲出”
    版权产业投融资难“命门”何在?
    大众公用:创投业务“不冒进”
    电广传媒:创投业务进入高速发展期
    远程教育投资前景几何?
    中国低碳经济起步
    如何实现“产融对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低碳经济起步如何实现“产融对接”?
    2009年12月0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卢晓平 ○编辑 全泽源
      ⊙记者 卢晓平 ○编辑 全泽源

      

      低碳经济不仅事关产业领域,而且还与金融机构密不可分。刚刚起步的中国低碳经济“火车”,如何通过金融机构的参与,促使“产融对接”是当前相关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或许将成为全球经济重回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重要支撑。这一转变的实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这一转变也将为金融体系提供全新的发展空间。”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日前在京召开的“低碳经济与金融创新”论坛上表示。

      我国一些金融机构目前已开始涉足低碳经济领域业务。但是还远远不够。

      据招商银行银行部总经理张健透露,“今年3季度,公司严格意义上绿色信贷余额已经界定为400亿,今年增长速度大概在30%。”另据悉,截至目前,浦发银行累计发放绿色信贷贷款将近1000亿。兴业银行董事会秘书唐斌则表示,截至今年9月末,兴业银行一共支持了146个减排项目,累计金额92.37亿。国家开发银行等也尝试性地参与到了碳交易市场中,并探索出针对清洁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的各种创新融资方案,如节能服务商模式;金融租赁模式等。

      公募基金公司也尝试性进入。兴业全球基金副总经理徐天舒告诉记者,2008年公司设立了兴业社会责任基金,这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社会责任基金。“经过一年半的运作,业绩非常好。”他说。

      尽管低碳金融受到一些金融机构的关注,但大都是尝试性的行为。世界银行亚太区金融发展局首席金融专家王君认为,目前融资水平远远低于预计的需求:发展中国家目前每年气候融资为100亿美元,而到2030年时预计每年所需的适应资金为750亿美元,所需的减排资金为4000亿美元,填补这项资金缺口需要对现有碳市场进行改革并开拓新的资金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建华强调,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从政治、经济、当前、长远综合考虑,积极应对,并建立市场化机制,而金融机构在其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全球主要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场所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英国排放交易体系等。我国有三家环境交易所,分别为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但都是成立时间不长,交易品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