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调查·区域
  • 12:地产投资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路演回放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2009 12 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专栏
    全力提升
    中国制造的全球形象
    把节能环保作为培育消费热点突破口
    再融资年末扎堆尤须严把关
    迪拜套住了温州炒房团
    挣脱基金排名阴影有多难
    高盛总有新戏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全力提升中国制造的全球形象
    2009年12月0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姜 山
      

      

      据报道,中国政府日前推出了一系列“中国制造”的全球广告,在CNN等国际主流媒体上购买时段播放,目的在于打造与巩固“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的声誉。这是我国政府之前从未有过的品牌宣传活动,其发布动机和可能取得的效果,自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在目前中美以及中欧之间贸易摩擦日趋频发的时段,推出“中国制造”的全球广告无疑会被视为通过一种迂回途径,以改变各国政府和消费者对于中国产品是以低价低质而赢得市场这一不利印象的重要手段,而在广告中所强调的全球合作共赢、中国制造带来全球利益等观点诉求,则会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中国产品建立更为健康而积极的全球形象,从而争取在各种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中赢得更多国际舆论的支持。

      长久以来,我国的产品生产企业习惯性地秉承着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点,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这一思路早已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相比之下,“好产品也要靠吆喝”是更适合企业面对全球竞争积极拓展市场的一种战略思路。在日益严重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面前,中国企业同样也面临着被动和主动的两种选择,以往中国企业总是采取被动应对策略,在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中表现并不积极,甚至还因为诉讼花费高而放弃有关仲裁,最终令裁定的高额关税使自己企业的发展遭遇重大挫折。

      在经历了多次类似的沉痛教训之后,现在的中国企业在应对两反的问题上相对表现积极了许多,但多数企业依旧是采取被动应对的策略,对于通过提升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形象,避免遭遇两反诉讼的问题上重视不足。在如今我国与美、欧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企业即便采取了主动应诉的策略,相关的费用支出也将大幅增加,而最终效果却无法获得保证。因此,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打破以往的中国制造仅仅依靠价廉取胜的国际印象,在现在的这种时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种必要手段。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政府此次推出 “中国制造”的广告,正是帮助中国企业树立全新国际形象的明智之举,这种史无前例的做法,彰显了政府在国力增强之后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而其中所宣传的中国制造带来的是全球利益共享的观点,对于消除其他国家的民众认为中国出口带来的是本国的就业下降和利益损失的错误认识,帮助其他国家政府尽早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减少未来的贸易摩擦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问题是,除了政府积极主动的营造良好的中国制造形象之外,有关的企业应当更为主动和积极的在各方面树立自身的企业和产品形象,着力于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使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物美价廉的印象不再成为低价倾销的代名词和反倾销及反补贴的借口。这样,即便未来中国的汇率制度因各种原因而有所变动,有关出口企业的风险和困难也能下降到一种可以承受的程度,这对中国未来的出口转型,整体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调整,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系东航金融注册金融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