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艺术品秋季大拍的热潮还是一浪接一浪:从本周末起,先是上海泓盛(12月12日)、北京永乐(12月13日)与北京匡时(12月14日)相继举槌;随后是北京长风(12月16日)与杭州西泠(12月18日)接踵而来;下周末起上海各家拍卖行更是蜂拥而至:上海国拍(12月20日)、上海嘉泰(12月21日)、上海天衡(12月22日)、上海道明(12月23日)等公司的拍卖日程是一天接一天;而上海朵云轩、上海崇源与上海东方国拍等3家拍卖公司更是选择了同一天,在12月24日一起举槌。
与此同时,对上月在北京保利与中国嘉德的秋拍上所创造的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业内人士仍在不断给出新的解读。本期艺术财经就刊发了北京保利执行董事赵旭专访,可以说是他的最新解读。这个解读固然只是反映了他个人的看法,但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重点并不在天价本身。在这篇专访中,赵旭突出强调了中国买家的财力,从而断言中国艺术市场的中心已然转移到北京。不过,更有意思的是,他还提出了天价背后的人文精神的回归的话题。
这个话题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拍卖场上的争斗所产生的天价纪录,带有明显的偶然性,绝非买家按照专家们的条条框框按图索骥,实在是买家的一种新发现。正如赵旭所指出的,吴彬的人物画长卷能高居中国绘画艺术排行榜之冠,与买家本身对中国美术史的重新认识有关。虽然这些天价纪录瞄准的都是美术史上早有定论的名家力作,但在漫长的美术史上,还是有许多课题有待当代人去重新认识,尤其是那些作品在今天应该用怎样的财富标杆去衡量,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那些大师巨擘的作品的价值也需要被当代藏家重新发现。
更有意思的是,赵旭提出了当代艺术在这些天价纪录打开中国艺术品价格上升空间之后的前途问题。当代艺术与那些创纪录的美术史经典最大的不同在于,当代艺术中的各家各派还没有经过历史的沉淀、岁月的淘汰,艺术家及其作品都没有定论。正如本期人物版报道的日本当代艺术家小山正所指出的,当代艺术虽然有美术馆等体制化的运作,但其价值评判却并不简单,因此他会热衷于体制之外的民间艺术交流与展览。可见,这一轮创造艺术品纪录的热潮回避了当代艺术实在是事出有因。而赵旭在专访中,也只能在强调当代艺术的价格落差后打住。
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特点:这是一个资金大规模涌入的时间窗口,其背景是中国资产价格的大幅飙升,近期媒体不断的有关中国房地产价格飙升的报道,就是最好的注解。而中国当代艺术本身的问题,却并不是那些资金可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