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公司
  • 5:市场
  • 6:财经新闻
  • 8:书评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热点
  • T4: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焦点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12 1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财经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财经新闻
    广电总局拟推进广电企业融资
    罗伯特·希勒:
    中国房地产非常热
    用贸易规则捍卫权益——商务部公平贸易局负责人解读我国首例“双反”案
    11月份国产汽车价格小幅下降
    火爆车市忙煞零部件企业
    部分厂商无奈拒接新订单
    欧洲央行:波罗的海三国可能面临新一轮危机
    潘基文高度评价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努力
    加快清洁能源发展凸显中国减排努力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论坛
    在深举行
    加拿大央行警告:
    家庭债务升高令国家金融系统风险增加
    亚太地区主要股市涨多跌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用贸易规则捍卫权益——商务部公平贸易局负责人解读我国首例“双反”案
    2009年12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商务部日前公布了对自美、俄进口的取向电工钢贸易救济调查的初裁决定。这是我国首次对进口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也是首次对来自一个国家的进口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双反”调查。商务部公平贸易局负责人11日就此案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读。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取向电工钢属于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是我国亟待发展的重点产业,国内目前仅有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和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能够生产该产品。2008年以来,由于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进口产品数量大幅度增加,且价格始终处于低位,使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严重困难。

      经国内产业申请,2009年6月1日,商务部正式发布立案公告,对产自美国的进口取向电工钢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对产自俄罗斯的该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本次“双反”调查中的反补贴调查,共调查了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27个补贴项目,其中包含了备受关注和诟病的“购买美国货项目”。

      12月10日,商务部发布初裁公告,裁定产自美国和俄罗斯的进口取向电工钢存在倾销,同时裁定美国公司在“购买美国货项目”等4个补贴项目中受益。美国公司的倾销幅度为10.7%—25%,从价补贴率为11.7%—12.0%;俄罗斯公司的倾销幅度为4.6%—25%。自12月11日起,进口商在进口产自美国和俄罗斯的取向电工钢时,将向海关提供相应的保证金。

      这位负责人表示,中国调查机关在本案调查过程中遵守中国法律和世贸组织规则,坚持公正、合理、程序正当和透明度原则,依照法律和事实做出初步裁定。该负责人强调,调查机关将根据进一步调查的结果,依法做出客观、公正的最终裁定。

      事实上,自2004年加拿大首次对我国烧烤架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以来,截至今年11月,我国已先后遭受“双反”调查37起,连续15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4年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其中,美国自2006年11月以来对我发起“双反”调查共23起,仅2009年以来发起的“双反”调查就有10起。

      该负责人表示,频繁遭受“双反”调查,唤醒了我国国内产业的法律意识,加深了他们对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的了解,在受到存在倾销或补贴的进口产品的严重冲击、生产经营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国内产业已经开始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