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数据显示,11月CPI数据由负转正。业界由此产生对于通货膨胀压力的担忧,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称当前物价的温和上涨不会带来通胀压力。
盛来运分析,11月CPI上涨主要是由当月食品价格上涨带动,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2%,环比来看,食品价格上涨0.5%,居住价格上涨0.8%,这两项对CPI环比上涨贡献0.3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主要原因是蔬菜和粮食季节性变化,南方雨雪天气导致蔬菜价格、粮食价格上涨0.5%,还是在温和上涨状态。资源改革包括水、电等价格也有小幅上涨。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指出,对于CPI转正来说,翘尾因素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起码带动CPI上行0.8个百分点。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祁京梅表示,CPI的上涨幅度与宏观调控的预期是基本一致的。年内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回暖,CPI的降幅也在不断缩小,由负转正只是时间问题。根据此前国家信息中心宏观预测部的预测,11月份CPI将由负转正,12月可能继续增长达到1.0%,全年CPI呈稳步上升小幅回落的态势。
“从目前来看,我国通胀压力并不存在。”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目前我国价格总体上依然是低位运行,缓慢回升,1至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仍然同比下降0.9%,此外,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6%。
盛来运说,在经济复苏阶段,价格温和上涨对于促进就业、经济增长都很有利,价格上行表示总需求回暖,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增加就业,从而带动居民收入提升,增加消费,这又进一步带动需求回升,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
11月份以来,我国遭遇大面积降温及雨雪天气,造成了蔬菜、肉类等直接计入CPI的食品类价格的上涨,推动CPI同比增速由负转正。据商务部的监测显现,11月9日到29日连续三周,36个大中城市重点监测的农产品市场价格均持续上涨,幅度分别为0.6%、1.3%和1%。受季节因素影响,猪肉、鸡蛋、蔬菜价格都有不同幅度上涨。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认为,如果剔除天气因素,11月份CPI数据可能只会达到0.1%至0.2%左右。因此,我国暂时还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