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一下国际清算银行研究部主管博里奥的说法,现在很多决策者是“开车时只看着后视镜”:太过专注于以往的风险,以至于未能发觉眼前新的危险。
对于那些仍在大举借债以刺激经济的政府而言,这样的警告尤其值得反思。
某种程度上说,相比冰岛、迪拜和希腊等小国暴露在明处的债务风险,一些大型经济体特别是发达国家并未爆发的财政问题,更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
穆迪本周警告说,虽然全球宏观经济及金融体系的危机可能即将结束,但多个AAA级国家可能遭遇持续数年的“财政危机”,包括英、法、德、美等。
为应对金融危机,美欧等国推出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这些国家公共开支剧增的同时税收锐减,导致公共债务剧增。
IMF预计,G20成员今明两年财政赤字占GDP的平均比重将分别达到7.9%和6.9%,而其中的发达经济体到2014年的政府债务水平可能达到GDP的118%,也就是和现在希腊差不多的水平。
不少人预言,迪拜、希腊的债务风波,可能成为全球主权债务危机的起点。更有甚者提出,主权债务可能成为新的“次贷”,为下一波危机埋下祸根。
众所周知,这轮金融危机造就的一个流行词,就是“去杠杆化”。随着危机的深入,金融机构忍痛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减记”运动;而之前大肆涉足高风险投资的大大小小的投资人,也纷纷“割肉”自保。
不过,这样的过程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危机在3月份见底,世界经济形势重新稳定,金融市场大幅反抽,华尔街已然重新回到了危机前的高杠杆时代;而浸没在流动性海洋中的投资人,更是借助美元、日元等为载体的低成本套利交易,将股票、黄金和石油等炒到一个又一个高点。
现在看来,“去杠杆化”的进程还远未结束,只是从虚拟经济转入了实体经济。在民间,西方消费者的去杠杆化方兴未艾,并可能持续数年。这轮危机对美国人的消费观念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危机前的繁华时期,美国家庭储蓄几乎为零甚至是负数,而眼下,美国家庭储蓄占GDP的比重提高到了4%。5月份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一度达到15年高点。
即便是经济已有所起色,但对前景缺乏信心的美国人依然不敢花钱。美联储本周的数据显示,10月份美国消费信贷出现创纪录的连续第九个月下降。
与消费者相比,各国政府的“去杠杆化”或者说“减债”似乎要来得更晚一些。在美国、日本等一些主要经济体,为了呵护救市的成果,避免“二次衰退”,当局最近更是进一步延长或是扩大了财政刺激和金融救市的规模。
当然,要发达国家马上大规模削减赤字也并不现实,毕竟经济才刚刚有所起色。然而,从长远来看,债务过高的问题必须得到妥善解决。否则,冰岛、迪拜或是希腊的厄运,并非没有可能降临到美国等大国头上,并诱发更大的系统性危机。
眼下隔三差五浮出水面的“倒债事件”,充其量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在未来几年,各大“负国”政府的去杠杆化将成为常态,反过来,这也会抑制发达经济体的整体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