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阿布扎比的决策者来说,现在最需要的是一剂后悔药。不是要收回对迪拜的100亿美元援助,而是重签两年前与花旗的注资协议。
周二,阿布扎比投资局一纸诉状把花旗告上了仲裁法院,理由是花旗在两年前向其求援时设计了“欺骗性的误导条款”,以至于这家全球最大主权基金将不得不承担高达数十亿美元的账面损失。阿布扎比提了两个方案:要么废除投资协议,要么花旗向其赔付40亿美元以弥补损失。
如果纯粹从商业的角度出发,阿布扎比方面的要求,的确有些像花旗所称的“毫无法律依据”。投资本就有风险,岂有见到亏损就要反悔之说?
回想当年,对花旗提供资金援助的主权基金,并非只有阿布扎比一家,还有新加坡的GIC,以及同样来自中东的科威特投资局。尽管同样一度出现巨额账面亏损,但随着市场的回暖,GIC和科威特投资局都已成功在今年早些时候“胜利大逃亡”:新加坡人卷走了16亿美元纯利,科威特人也“小赚”11亿美元。
论规模和资历,已混迹江湖数十载的阿布扎比投资局并不逊于任何一家其他主权基金。在前几年的鼎盛时期,这家中东投资旗舰管理的资产一度据传超过8000亿美元。但就是这样一位国际市场的老手,却意外栽在了花旗的交易上。
2007年11月,深陷次贷危机的花旗初次告急,实力雄厚的阿布扎比投资局第一家伸出了援手,一下子向花旗提供了75亿美元的现金援助,让后者摆脱了资本金的危机。
在当时,阿布扎比的这笔投资还被认为是绝对的“物超所值”。根据约定,在那之后的两年时间里,阿布扎比将每年坐收11%的利息收入,而当时美国最“垃圾”债券的收益率也没有这么高。相比之下,GIC和科威特投资局的股息则只有每年7%左右。
但阿布扎比的致命失误在于,其同意在两年后、也就是从2010年3月15日开始,以高达每股31.83至37.24美元的价格将其投资转换为花旗普通股。
阿布扎比的打算是,花旗当时股价就有约31美元,两年后怎么着也不会低于这一价格,加上还有每年11%的利息垫底,怎么也不会亏。
不过,接下来的旷世危机,让所有的“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眼下,花旗股价也不过3.5美元。这么算的话,如果明年3月份开始阿布扎比按承诺以30多美元的价格买入花旗普通股,账面亏损可想而知。
所以,究其根本,作为一家代为管理国家财富的主权基金,阿布扎比注意到了投资的盈利性,却忽略了最关键的“安全性”。换句话说,就是只看到了能赚多少,却没想到最糟的情况下会赔多少。
要知道,花旗当时的境地并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余地,阿布扎比完全有理由和能力将合约条款设计得对自己更有利一些。比如要求花旗多付几年利息,或者要价再狠一些;抑或把换股价定得低一些,即便不能按照市价,至少也不能像现在这样要多付好几倍的价钱。
但这一切都只是“如果”。事已至此,阿布扎比也只有祈祷,花旗能动“恻隐之心”,念及当初救命之恩,主动降低换股价或是给些补偿。
而从花旗的角度来说,既然已经不再有性命之忧,并且近来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所以在对待阿布扎比的问题上,多少也会做些让步。毕竟,花旗还得顾及其在海湾地区的生意,不能得罪人太狠了。就这桩官司而言,这可能也是能够期待的最好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