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阿布扎比酋长国扮演白武士角色伸出援手向迪拜金融扶持基金提供100亿美元资金,用于偿还迪拜世界一系列即将到期的债务。迪拜股市顿时绝地反弹,前期假摔的外围市场更是在美股带领下迭创新高。可见“迪拜门”事件确是金融海啸余震。但危机是否会有第二波呢?这个问题可能始终困扰投资者。
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值得借鉴。能源危机对当时西方经济的打击极其类似现在金融海啸对全球经济的打击,在危机爆发前一年经济和股市都达到繁荣的巅峰。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国际油价突然从2.48美元/桶飙升至11.65美元/桶。更致命的是,OPEC国家突然醒悟废除石油租借地制度,那些跨国石油巨头顿时丧失90%的上游资产。这导致当时西方国家的制造业结构严重失衡。1973年12月至1975年5月,西方国家GDP降幅及CPI升幅都曾逼近或超过两位数而远甚于今,尤以石油完全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衰退最严重。其后1976年至80年代初西方经济便是滞胀期,原因就是油价居高不下。
借助1978年伊朗革命和随后1980年爆发两伊战争的题材催化,国际油价自1979年13美元/桶开启第二轮暴涨,至1980年扶摇直上至41美元/桶,能源海啸第二次潮涌来势比第一次更凶猛。标准普尔公司在当年发表了一份题为“具有长期吸引力的股票”的石油产业调研报告,认为高昂的油价将继续,还特别推荐了5家石油股。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美国股市并没有因二次能源海啸爆发而创出新低,道指慢慢攀升至1982年再度踏上了千点大关,随后便踏上了挑战万点的征途。而遭遇能源危机打击最沉重的日本经济和日股复苏步伐则更早。但41美元/桶的油价却成为随后20年的价格珠峰,标准普尔公司推荐的5家石油股有2家宣告破产。
再以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危机之后也是余震不断,当年即发生俄罗斯主权偿债危机,而随后至2001年仍发生阿根廷主权偿债危机,新兴经济体可谓磨难重重,但也就是在2001年,新兴经济体中的“金砖四国”却开始先后崛起,其中就包括俄罗斯和阿根廷的近邻巴西。
可见无论是全球性的能源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金融危机,危机之后势必仍会有余波。但即便余波来势汹汹也从来不会是世界经济末日,相反危机还会促使部分国家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从而在危机后的经济缄默期脱颖而出。同样受到2008年金融海啸影响,未来数年全球经济仍会余震不断,A股或会经历一段“N”型或“W”型的牛市驿站,但投资者绝没必要杞人忧天,从而与未来20年中国经济的黄金期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