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年终报道·海外
  • 5:观点·专栏
  • 6:公司
  • 7:市场
  • 8:开市大吉
  • 9:市场趋势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圆桌
  • 12:信息披露
  • 13:专版
  • 14:股民学校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广告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圆桌
  • A7:基金·研究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专访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案例
  • A16:基金·对话
  •  
      2009 12 2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2版:基金·基金一周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2版:基金·基金一周
    临近年末 基金公司纷纷送“红包”
    大棒不如胡萝卜
    鹏华中证500指数基金(LOF)获批
    港“基”快跑(一)
    备受瞩目的大师之作
    民生加银精选基金21日起发行
    中欧中小盘将提前结束募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港“基”快跑(一)
    2009年12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银华基金
      港“基”快跑(一)

      ⊙银华基金

      

      香港基金业起步较晚,1960年,香港才出现第一个共同基金,但由于本土资本市场的功能尚不健全,大起大落,基金业缺乏安身立命的土壤,直到60年代末期,香港基金依然步履蹒跚。

      1969年,香港成立海外投资基金,与第一只生不逢时的共同基金相比,海外投资基金幸运地赶上香港市场一轮轰轰烈烈的牛市:1970年底,恒生指数升至211.6点,上市公司数目达到1969年的5倍;到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的利好消息更是刺激股市进入亢奋期,港股全年成交额接近434亿港元,是1971年的3倍。

      股市的火热使得基金风靡一时,但是,由于港府当局依然沿袭自由贸易港时代不干预的管理模式,管理的缺失使得投机和欺诈横行。1973年,恒指站上了1773点的历史高位,随后在港府当局的调控下急转直下,跌幅超过75%,同年,海外投资基金在股票风潮中倒闭,港府也取缔了一批基金,据香港《信报》记载,当年得到港府认可的基金数量只有8个。为重振市场,1978年,香港通过并实施了“香港单位信托及互惠基金守则”,基金被纳入监管的范围。《守则》规定了申请核准基金认可资格的原则,只有获得认可地位的基金才能在香港市场买卖,同时,《守则》对投资管理公司的资质、基金契约乃至销售推广等方面都进行了规定。

      自此香港基金业进入发展的快速通道:1979年,全港基金资产规模仅为10亿美元,而到了1987年8月,基金资产规模迅速增加到120亿美元。1987年10月19日,在西方股市的“黑色星期一”中香港市场再次遭受重创,但是风暴让投资者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基金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加之香港高通胀低利率的金融形势对于居民的储蓄和投资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基金发生兴趣。风暴后经过短期的调整,香港的共同基金再度蓬勃发展起来。

      伴随着香港亚洲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香港基金数量超过900个,资产规模超过3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