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而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在11月除了发行数量再创新高外,银行理财产品在产品设计上,看涨类产品和外部增信产品等颇具特色的银行理财产品也明显增多。
看涨类产品发行增速
11月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布研究评价分析月报显示:人民币结构性产品中,看涨类的产品数量明显增加。结构性产品共发行20款,比10月的21款减少1款,其中看涨类产品就占到14款,比10月明显增加。而区间类产品6款,均为渣打银行发售的3M-LIBOR挂钩产品。
其中,看涨的资产类别主要为黄金价格、同业拆借利率和汇率。例如,平安银行发行了一款名为“安盈理财0933—挂钩黄金1号”人民币理财计划,产品挂钩于黄金现货价格。而北京银行的"本无忧"系列SHIBOR挂钩理财产品,产品收益率与起息日当天的3个月SHIBOR利率挂钩,如果起息日当天3个月SHIBOR利率大于1%,则该产品年化收益率为1.90%,否则,年化收益率仅为保底收益1.80%。
看涨类产品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环境的回暖,比如黄金今年走出罕见的大牛市。但是,因为挂钩的标的并没有大面积进入股市和商品市场,主要集中在利率和汇率上,故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认为,看涨和区间类产品依然保持高风险高收益和低风险收益稳健的固有属性,但看涨类产品的超额收益水平略有提高。
外部增信措施产品占比提高
在过去的11月份中,各商业银行共发售人民币理财产品734款,而这734款产品中有35款产品设置外部增信措施,占比约为4.77%,但较之前有所提升。
今年年初,为确保银信理财产品中银行与信托公司所进行的交易是“洁净交易”,银监会发文要求银行不得为银信理财合作涉及的信托产品及该信托产品项下财产提供任何形式担保。至此,原先国家开发银行及各家商业银行向信贷类产品提供担保的庇护伞被收起,这类产品也被明确定义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
之后,“内部增信为零,外部增信较少”的局面一直持续,“内部增信是指信托公司或商业银行给企业提供的担保,而外部增信一般为企业的上级主管机构或第三方,而第三方增信的情况又更为少见。”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王增武博士向记者表示。
另外,在11月份中,人民币到期产品中实际收益前10名产品中,有5款产品由上市股份制银行发售,其中民生银行独占3席,其中三峡银行1款信贷类产品的名义收益率水平最高。而毫无疑问的是,这其中绝大部分又都来自信贷类产品;收益率水平6%到8.8%之间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