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调查
  • 4:年终报道·海外
  • 5:焦点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融资
  • 12:公司前沿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专 版
  • A9:一周策略
  • A10:专 版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2009 12 2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观点·专栏
    破除土地财政改革迫在眉睫
    印度劳工蜗居迪拜
    美国人在哥本哈根搅局
    基金持有人大会设定门槛过高了
    明年经济增长关键看启动内需实际效果
    国有企业为什么老挨骂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有企业为什么老挨骂
    2009年12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乔新生
      乔新生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最近有些郁闷,“我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现在我们的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我呢?”看来,这位非常可爱的政府官员,内心的确有些委屈。

      相对于国有企业复杂的经营技术问题,人们更愿意了解国有企业的收支情况。国企怎么赚钱固然重要,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国企如何花钱同样重要。大家之所以对国企不满,就是因为国企暴露出来的问题令人咋舌:一些国企动辄上百万购买装饰品,还有一些国企花高价大推形象工程,一些国企负责人大手大脚,相当多的国企不时冒出贪污腐败案件。

      当然,个别案件无法说明行业的整体情况,一些人的贪污贿赂犯罪行为不足以证明国有企业负责人的整体素质。但是,当公众无力改变现状的时候,总是习惯于透过个别案件审视整个国企。所以,国有企业负责人面对公众的抱怨,理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增加国有企业的透明度,减少公众的疑虑,消除个别犯罪案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其实,在任何国家,国有企业都是众矢之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的廉洁指数长年来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国企形象应该不错吧?但即便如此,国企也难免发生腐败案件。瑞典一家国有企业负责人在招待客人时,购买了高档葡萄酒。媒体记者事后查证,这个国企负责人把这些高档酒据为己有了。事件被媒体曝光之后,这家国企负责人不得不公开赔礼道歉,并且立马辞职以谢国人。

      可以设想,这样的案例在中国根本不会出现。普通民众之所以对中国国有企业信任度很低,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公用企业,其产品与服务和普通老百姓密切相关,可是由于垄断性定价,让消费者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国有企业在开支方面总是毫无节制,许多国有企业的职工福利越来越多,以至于国家税务总局不得不专门出台文件,把国企职工福利纳入到个人所得税的调整范围。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企负责人应当反躬自问,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上去,尽可能地减少垄断,节约开支,消除公众的疑虑,方能逐渐化解公众的失望和不满情绪。

      毫无疑问,国有企业理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许多国家,把国有企业视为“道德企业”,意思是说国有企业不仅要成为企业经营的楷模,而且要成为整个社会道德的典范。国有企业的一举一动,国企负责人的所作所为,都应当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如果国企把盈利作为唯一的目的,而没有看到所肩负的社会责任,那么,在经营过程中就会利用自身特殊的优势地位,进行不正当的利益博弈。事实上,现在一些大国企之所以盈利厚,不是因为在治理结构方面有多么优越,也不是因为在经营方式上有多少值得推崇之处,而是因为他们面临庞大的消费市场,并且采取垄断性的定价策略。因为消费者缺乏选择权,国企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无论存在多少问题,消费者都必须照单全收。在我国公用企业包括水电、石油、天然气、电信、电视等领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个最直接的例子是,国有电视台铺设了有线电视网络之后,所有的消费者都必须缴纳有线电视费用,而由于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恶性竞争,电视网络、互联网络、电信网络不能兼容,消费者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支出以获得服务。这样的国有企业,怎么能够赢得公众的认可呢?

      公允地说,这几年国有企业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是与公众的期许与社会的现实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果没有看到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不努力促使国有企业变成一个真正开放的、透明的、负责任的企业,那么,即使国有企业获取再多的盈利,也很难赢得公众的尊重。

      其实。我国在颁布实施企业国有资产法之后,国企曾迎来一次改善自身形象的重大契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完全可以号召国有企业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通过向国家上缴利润的方式,证明自身有无过硬的能力。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家国有企业主动向公众发布国有资本预算,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向社会公布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你说,连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都不愿意向公众发布的企业,又怎么能够赢得公众的信赖呢?

      不必自艾自怨,更不要垂头丧气,国有企业要想改善自身的形象,只需打开大门就可以。宪法上说得非常明确,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的企业,任何一位公民都有权利了解国有企业的经营情况。当他们无法通过正常渠道了解国有企业的时候,他们一定会用情绪性的表达发泄失望和不满。国企负责人此时应该慎重对待社会各界的议论,并且采取切实措施改进自己的监管方式。老实说,这是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具有社会公信力企业的第一步。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