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信息披露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特别报道
  • 12:广告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评弹
  • A8:财富眼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2009 12 2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专栏
    小心,
    美元可能突然升值
    寄望民生住房体系切实有效抑制楼市投机
    主权债务警报考验欧元大厦抗震力
    没有真退市,就没有真重组
    直面“低碳”从告别暖气房开始
    除了疯狂,还有什么词能形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寄望民生住房体系切实有效抑制楼市投机
    2009年12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剑锋
      完善民生住房体系,实行不同于商品房用地的差别性土地政策恐怕更为重要。各地政府起码需要将全年住房建设用地总量中的60%投入到民生住房上去,可以通过专门的民生住房委员会公开向社会招标,在保证一定利润的前提下,向社会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委托开发与销售权。民生住房体系的成形,有望全力促使楼市向理性和正常秩序回归。

      章剑锋

      最近一段时间,管理层数度发出将集中精力抑制投机性购房的信号,具体措施是增加普通住房和保障住房的供应。在楼市投机现象正将整个市场再度推向风口浪尖之时,我们终于能够感受到一种基本共识的形成——整个房地产市场不可以永远在“成也投机、败也投机”的棋局中打转儿,“银行信贷支持-房地产火热-固定资产投资激增-消费需求挤出”这样的逻辑链条,再也无法持续下去了,如果再让地方政府无顾忌地炒地,投机者高杠杆炒房,后果难以设想。非得痛下决心变革不可。宁可牺牲短暂的GDP增长,也要倾全力推动中国经济迈入一个新的增长路径。

      从2007年前调控层面的一收,到2008 年末的一放、再到目前的又一收,可以说,房产调控的拿捏轨迹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怎么抑制楼市的投机?这又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综合各种市场经验来看,投机现象几乎不可抑制。概而言之,那种不以自住为目的、非改善性的、以交易利润为终极追求的房屋购买行为,都是投资性购买。而凡是投资性的购买,无一例外都应归入投机行为。正是这种带有冒险性、破坏性和挤压性的机会主义逐利行为,推动了我们整个市场的兴旺。虽然已经有不少人批评这给市场带来的是非理性的、虚假的繁荣,但我们显然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此类投机性资本一旦被抽离,市场顷刻之间就会被重新归零。

      面对北京、上海的惊人房价,回望最近几次与房地产的泡沫密切相关的全球和区域经济危机,海内外诸多学者莫不以为,房地产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隐患。

      中国当下楼市生态过于残酷,证明这个市场中生成了一个低级的、低效率的但又过于牢固错杂的食物链。现在的住房购入者,一般都是两类人,一类有产者,一类无产者。有产者,是指那些有其积累的人,他们的购买方式,通常是借助银行炒买房屋。自己的钱多半不动,炒来炒去都是掏国家和人民的钱;要么就是一伙人通过某种契约方式向社会筹资,组成民间团体从事炒买运作,这些人不是机构性质的,就是小团队性质的。但不管怎么样,可以说都是职业炒家。

      另一类无产者,是指那些本来有一定积累,但并不想通过资本运作去追求风险收益的自住购买者。这些人,尽管属于风险厌恶者,但抵抗不住市场舆论的蛊惑和现实处境的压力,只得一腔悲情投身市场,把自己的余生贡献给开发商和银行。而恰恰是这一部分人,是那些职业炒家的存在土壤。换言之,投机现象之所以愈演愈烈,是因为市场的正常供给短缺所致,其结果,是资本对民生构成了挤出。民生的问题,遂变成了一种以简单的支付能力为唯一标准度量的竞价游戏。

      市场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要抑制投机,必须将投资品功能和居住品功能从房屋上剥离开。过去10多年来,正是因为这种人为的属性混淆和错位,导致房地产开发和供给偏向一隅。所谓商品房,顾名思义,就是一件商品,投资品功能被推到了极致,居住品功能则受到严重抑制或淡化,结果人人只能跟着市场走,说确切一点,是只能跟着少数一些投机家引领的风向走。普通住房的价格屡屡被炒成了奢侈品。普通消费者连基本的议价能力都被夺走了。

      还住房以本来面目,使之向居住品功能回归,必须解决短缺问题。短缺并不意味着真实的供给能力不够,而是因为垄断,也即供给环节也存在着投机行为。这种垄断,是多层次的,土地首先被多主体垄断着,进而在住房开发和销售层面,又被多主体垄断,如此一来,房地产价格只会投机炒作中变得更加脱离实际。

      中央政府最近提出要实行差别性的信贷政策,以支持自住和改善型购买行为,这当然是一种灵活的策略。但简单的金融层面的支持,仍不能自根本上改变目前日益严重的失衡局面。若把握不好,将鼓励更多普通购买人积极进入一个投资品市场,而非居住品市场,这样一来,或许会使得资本炒作更加猖獗。

      只有完善民生住房体系,才能限制商品房的投资品功能被无限放大,产生诸多外部性问题。民生住房的建设,差别性金融政策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除此之外,笔者以为,实行不同于商品房用地的差别性土地政策恐怕更为重要。控制土地的政府,在向普通购买人加大按揭信贷倾斜的同时,还需要加大这类住房的土地供给,不走市场,改为从储备用地中直接划拨,以防止被中间商推高地价,进而哄抬房价。

      以目前的情况看,各地政府起码需要将全年住房建设用地总量中的60%投入到民生住房上去,而将其余的40%交由开发商们去竞标,用以建设纯粹的靠支付能力和市场调节实现投资利润的商品房。在大量用地的支撑下,民生住房体系的成形,有望使房屋的居住品功能得到充分彰显,从而进一步对陷于疯狂的投资品房屋市场造成一种竞争性抑制,全力促其向理性和正常秩序回归。

      民生住房用地划出之后,可以通过一个专门的民生住房委员会公开向社会招标,在保证一定利润的前提下,确立“价低者得”的原则,借助价格向下的竞争方式,向社会企业和第三方开发建设机构委托开发与销售权。价格可以分为几块,一部分由财政补贴,一部分由普通业主自行支付,相应地,由于是民生工程,税费亦需减免,如涉及到信贷层面,宜充分实行差别性的信贷政策。受委托的开发商从中赚得的利润,应是包含建设成本在内的代工费用和劳务费用,以及相应的委托性雇佣金。

      一言以蔽之,最有效的抑制楼市投机办法,要看民生住房体系的建设;而建设民生住房体系,又要看政府是否能拿出魄力,当机立断。

      (作者系房地产事务专栏作家,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