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能源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市场中人
  • A8:数据说话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2009 12 2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财经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财经海外
    经济数据提振信心 美欧股市争创年内新高
    深陷公信力困境 穆迪遭巴菲特六度减持
    多重因素推动海外股市走强
    海外速递
    监管者的活儿还未干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监管者的活儿还未干完
    2009年12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王宙洁 ○编辑 阮奇
      ⊙记者 王宙洁 ○编辑 阮奇

      

      从表面上来看,银行业的救助时代似乎快要结束。因为,美国银行、富国银行及花旗集团这些曾是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重点援助对象的金融巨头,目前已经悉数迈入偿还救助款大军。

      但这仅仅只是表象,银行业的监管者要想举杯庆祝,还得明确以下这几个问题。那些准备归还救助款“去国有化”的银行业巨头,自身的“资产体质”真的健康吗?是不是所有的银行们都可以让监管者放心得撤出扶持?银行业还会重蹈去年那场恐怖金融海啸的覆辙吗?

      递延税项资产的问题可能算得上是带来这种担忧的源头之一。来自路透的数据称,截至9月30日花旗集团持有380亿美元的递延税项资产,在其有形普通股权益资本中所占比重接近三分之一,美国银行递延税项资产占这类资本的比重为19%。此外,摩根大通及富国银行的情况也不遑多让。

      使用递延纳税的结果,就是稳定会计税后利润。尽管这些银行业巨头们的总体情况确实在好转,但倘若美联储决定戳破低利率带来的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或者又有什么金融体系的重大危机,都将让这些巨头们的财务状况再一次承受压力。用递延税项充实起来的有形普通股权益比率将大幅下降,财务报表丑陋的真面目也将露出水面。

      此外,相较于可以偿还救助资金的银行业巨头,许多规模相对较小的全国和地区性银行短期内似乎无法偿还TARP款项。除8家首批获得救助的银行外,其余69家从TARP获得至少1亿美元救助的银行中,仅有17家偿还了救助款。首批获得救助的8家银行资产总计为9.4万亿美元,其余银行资产总额仅为2.5万亿美元。

      这些银行正面临种种问题,出现亏损、背负大规模不良贷款或价值高估的贷款、以及拥有大量商用地产方面的敞口等,如果目前就偿还救助资金的话,任何一个小的问题都将对自身或股东造成打击。

      如此看来,监管者面临的压力确实不小。坊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我们要么施加可信的破产威胁,要么让我们必须支持的金融机构变得更加安全。对监管薄弱、从事复杂赌博的金融机构进行无止境的担保,是无法容忍的。

      英国政府似乎在这一底线问题上先行了一步。该国已于16日推出灾难复苏计划,并规定投资银行必须遵守,以确保在未来发生的危机能有序退出。对投资者或者金融机构股东而言,这项被称为“生前遗嘱”的计划确实是一剂定心丸。

      但问题又来了,一年前金融恐慌最严重的时候,全球渴望金融业可以恢复盈利能力,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但各方又对金融机构高管的巨额薪酬予以抱怨。资金上的救赎得到了保障,人性上的救赎怎么办?

      如果哪一天,监管者们忽然发现金融业的大佬们不怎么贪婪了,美国总统不必大声斥责“银行肥猫”,严厉批评那些仍在向高管们支付高昂薪酬奖金的华尔街银行了,他们才可以安心得笑了。

      但是,这俨然已经成为一个世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