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能源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市场中人
  • A8:数据说话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2009 12 2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积极应对碳减排与未来通胀预期
    低碳概念已成为发达国家竞争利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积极应对碳减排与未来通胀预期
    2009年12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胡俞越 刘晓雪 谷庆林
      要循序渐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逐渐在全球低碳经济中占领一席之地。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引导,金融产品的支持,消费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积极的市场开拓都是我国逐步破除低碳技术壁垒所不可或缺的。

      ⊙胡俞越 刘晓雪 谷庆林

      

      12月19日,哥本哈根会议闭幕。虽然最终没有达成有具体指标的约束性协议,但碳减排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全球已经同步进入低碳时代,这将对我国经济带来深远影响。

      低碳产业将改变国际经济走向

      低碳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所谓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而言的,核心是建立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模式,包括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国际关系模式。具体而言是鼓励发展清洁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能耗低、污染低的产业和产品,借助能源技术创新引导整个经济发展模式向清洁高效方向转型,以此应对气候变化且提高能源利用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绿色GDP的目的。

      而低碳产业将融节能生产资料市场、节能消费品市场和新能源市场为一体。短期内,节能生产资料有助于降低企业单位能耗,提升生产力水平,节能消费品如节能汽车等有助于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环境质量,这两个产业将在短时间内对全球经济产生拉动作用。而新能源产业则是全球经济长期发展的希望所在,新能源技术致力于在未来百年间形成对传统矿物能源的有效替代。可以说谁主导了低碳产业的正确走向,谁就将主导未来世界的经济走势。

      低碳经济对我国的影响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对我国经济也将造成深远影响,简而言之,低碳将继续推高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进而推高全球通胀水平,我国将面临全面高涨的原材料及人力成本压力。同时,我国能源利用水平低下,低碳技术较为落后,低碳产业存在发展瓶颈。

      (一)低碳时代将迎来全球通胀。1、低碳将引发矿物能源使用量的调整。碳排放问题长期来看会引发石油等矿物能源使用量的调整,但由于核心技术和成本的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因此石油的需求从短期来看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加之石油等矿物资源储量日益减少,同时受技术和成本原因新能源在短期内难以形成根本性替代。因此中期来看,石油价格必然是上涨的。

      2、发达国家有借油价转嫁研发低碳技术成本冲动。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低碳技术发展初期成本较高,为迅速推进低碳技术市场化,发达国家有动力继续推高原油等能源价格。这将使得低碳设备及产品具备相对价格优势,从而向接受低碳技术的发展中国家转嫁不菲的研发成本。

      3、高油价和碳减排综合作用推动全球通胀。第一,高油价趋势无法逆转的情况下,碳减排的综合作用必然会引发钢材、绿色农产品、化工等行业节能增效、增加成本引入清洁机制或者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创新,这些措施都间接增加了生产企业的成本,必然助推钢材等原材料大幅攀升;第二,原材料价格的持续攀升将影响到中下游产业,以乘数效应向国民经济加速传导,其结果是引发整体物价水平的持续攀升。同时,物价的持续上升还会推高劳动力的薪资水平,因此我国制造业将面临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共同上涨局面;第三,碳风险波及多种商品产生敞口风险,由于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也是碳减排技术和碳配额需求最强的市场化,全球争上碳交易市场、抢夺碳交易“话语权”,我国在这方面的需求强势和供给弱势,会面临巨大的碳排放权的风险敞口,急需碳排放权的风险管理工具。而且,美元疲软、低碳经济和后危机刺激经济策略推动油价和以油价为基础的大宗原材料价格攀升,这种上升可能一直持续到2020年,低碳和全球通胀将带来多种敞口风险。

      (二)我国的低碳产业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在低碳技术和低碳市场的发展上都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主要体现在能源结构和利用水平低下、低碳技术尚未形成竞争力和碳交易市场失语。

      五策并举化解低碳困局

      面临如此困境,我国需要积极应对,我们认为以下五策是化被动为主动,转威胁为机遇的可行路径。

      (一)先节能后减排,奖惩并举推进低碳政策。对我国的制造业来说,节能减排工程浩大,可以本着先易后难原则先推进提升企业效益的节能工程,再推进提升企业形象的减排工程。同时,为强化企业对执行低碳政策的积极性和责任,可以考虑采取奖惩并举的策略。对高效推进节能减排的企业,政府可以提供一定资金支持或税收奖励。对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征收碳排放税,以用作低碳政策的运作资金。对坚持高耗能高污染的过剩产能,则要严厉关停。

      (二)国内与国际兼顾,步步为营开拓新能源市场。从长期视角来看,新能源将是关系国际政治经济走势的战略性议题。而我国的能源结构与其他国家迥异,新能源技术也总体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因此,我国应该既照顾本国特性发展低碳技术,又要着眼全球开拓新能源市场。

      我国对煤炭资源的倚重趋势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对此,我国应加大对适用于煤炭资源的低碳技术。在这方面,清洁煤技术和二氧化碳应用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我国需要提供政策支持帮助其迅速产业化。

      而在国际新能源市场格局来看,我国在太阳能、水能、核能利用上有重要进展,生物能源则在农村地区的沼气项目和新兴的生物燃料技术上取得突破。我国可以加强这些新能源的市场化开发,在这些领域中取得全球领导地位,用在新能源市场的回报继续投入深层次新能源开发:如核聚变技术突破、安全高效利用氢能技术等。如此步步为营,我国才能突破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技术的垄断,掌控未来新能源的国际话语权。

      (三)占领节能市场制高点,提升中国制造品牌形象。中国制造虽然行销全球,但是品牌和科技附加值的缺失一直使得我国产品定位低端。低碳时代下,节能成为主导潮流,可以预见未来节能产品市场将空前庞大,节能可以成为我国产品树立品牌特点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突破口。节能汽车、节能电器等消费品和节能生产线等生产工具都可以成为我国企业全力争取的市场。与此同时,我国还要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低碳意识。节约资源能源、注重生态环保以及切实采取行动的意识,树立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生活观念。

      (四)为低碳产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无论是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改革还是新能源创新,都需要投入大规模的资金。政府的一次性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虽然必要,但是完备的金融支持则是企业保持创新动力和能力的最重要保障。

      我国应对低碳产业开放资本市场,提供全面的融资支持,银行贷款、创业板上市、企业债券发放三类主要融资模式都要到位,积极培育我国的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群体,为创新型的低碳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五)推进衍生品市场创新,争夺碳交易“话语权”强化风险管理能力。面对即将来临的全面碳风险和多种商品的价格波动风险,我国亟待迅速推进基础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和碳交易市场的创新。目前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已经较为完善,但已经得到危机检验的期权和金融期货尚未放开。全球通胀局面下,我国实体经济需要这些基础衍生产品来对冲持有的原料、库存、股权、债券及外汇等商品的敞口风险。

      同时,虽然哥本哈根最终只取得原则性协议,并未确定总体的碳排放额分配,但这并没有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市场的繁荣。一旦各国的碳减排任务明确,碳排放将成为稀缺资源而大幅升值,我国是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需要在国际谈交易市场上掌握话语权,而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培育与国际接轨的碳金融市场。

      在具体建设路径上,我国要加大碳排放交易产品的金融创新力度,加快包括环保期货、期权和互换(SWAP)合约的创新步伐,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的碳排放额度及信用产品,提升我国低碳市场的运作效率和低碳产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