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能源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市场中人
  • A8:数据说话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2009 12 2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1版:能源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1版:能源前沿
    多晶硅产能虚夸掺水 低端产能仍将受控
    五大电力集团各自为战
    明年重点合同煤最高涨25%
    光伏产业复苏
    迹象日趋明显
    煤企放弃“漫天要价” 背后暗藏玄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多晶硅产能虚夸掺水 低端产能仍将受控
    2009年12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陈其珏 ○编辑 王晓华
      工信部二次调研结果月底前发布

      ⊙记者 陈其珏 ○编辑 王晓华

      

      一场围绕国内多晶硅产能是否过剩展开的激烈辩论即将水落石出。

      记者从一位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在工信部日前针对多晶硅产能的第二轮摸底调研结束后,调研报告有望月底前发布。此次调研的结果显示,国内不少省份此前上报的多晶硅产能确有夸大,导致前次结论中对多晶硅过剩现状的描述存在一定水分。但政府要抑制多晶硅低端产能过剩的决心不会动摇,故之前发布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38号文”)中针对多晶硅产业的调控决定不会轻易被推翻。

      上述人士同时指出,两年前国内规划和报批的产能虽然数字很大,但实际投入建设的往往不到三分之一,金融危机又使开工项目大半推迟或干脆夭折,故而今年国内太阳能企业仍然有近一半原料需要进口。从这个角度看,调控的目的还是希望调整结构,淘汰落后,鼓励多晶硅企业做大做强。

      

      部分省狠刮多晶硅产能虚夸风

      “和第一次调研相比,工信部第二次调研出动的人力更多,调研的范围也更大。”上述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工信部此次共安排了三组光伏调研组,按地区划分为华东组、西部组和西北组,分别到当地所有已开建的、已建成的项目现场,且无论大大小小的项目都去看。而第一次调研则是重点走访和各省上报相结合,且披露数字时也只是发布一个规划、在建、缓建、停建、投产、停产加起来的笼统数字,没有具体细化。

      他表示,尽管工信部第一次调研后的确是按照调查情况通报结果,并没有刻意夸大,但后来仍被指责有夸张,并在业内外引发激烈的争议,其原因就在于各省上报的数字本身就有水分。故此,工信部第二次调研就吸取了这一经验,把规划、在建、投产的产能加以区分,以使得相关情况掌握得更精确,接下来在通报时也能更有说服力。

      “而从第二次调研的情况看,此前各省上报的数字的确有夸大。”上述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工信部官员在调研中发现,各省多晶硅产能多有虚夸。其中,在规划产能方面,各省都担心报少了以后布点时吃亏,纷纷在上报数字时刻意夸大。而对一些本来调研时还没批的项目,一些省听说要限制产能了,就虚报说已获批,这样在38号文下发前可以突击审批。

      此外,对一些已批准但没有开工的项目,一些省怕38号文下发后会被收回批文。“尤其是一些产能低于3000吨的项目所在省更是害怕‘煮熟的鸭子飞了’,所以都声称已经开工并投入大部分资金,其实现场什么都没有,甚至设备也没订。”

      至于一些已经建成项目的状况,部分省份就虚夸成就,向工信部表白这些项目建成后运行如何顺利,生产如何稳定,产能如何提升,信誓旦旦还有扩张发展的能力。“有的虽然已生产出产品,但数月来只开一两台炉子,对上就说一条几千吨的线投产;有的只投产了一条线,就把后续做了少量建设工作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投产的另一条线也计算成已建成的产能。”上述人士透露说。

      “这些都是地方政府以往应对调控的‘经验’,当然有的也是企业目的——毕竟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不行。但这样一来,产能过剩的结论就难免掺了很多水分。”上述人士说。

      

      今年国内多晶硅仍存缺口

      此前,科技部在一份内部报告中就指出,媒体和官方采信的都是规划产能,与实际产能相去甚远,说多晶硅“产能过剩”的判断有失公允。

      “两年前国内规划和报批的产能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到实际投入建设的往往不到三分之一,而这部分项目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又大半推迟或干脆夭折。至于很多已投产的项目则迟迟不能发挥产能,结果导致今年国内太阳能企业仍有近一半原料需要进口。”上述人士说。

      在他看来,用“产能过剩”这个词概括多晶硅并不准确,但此前工信部起草的文件中表述不够清晰,这是产能过剩论所以引发如此激烈争议的一大诱因。“事实上,国内真正过剩的是多晶硅低端产能,确切地说应是‘有效产能投资不足’,是过度投资在无效产能上造成的资源浪费”。

      “这其中,产能和产量是两个概念。”他指出,现有的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的多晶硅项目,是典型的化工生产系统集成,其投产和达产完全是两回事。通常,一个项目从投产到达产需要长达一年以上的试生产期。即使达产,国内项目也很少能达到国际上通行的达产率,即产量达到设计产能的80%。

      记者从中国最大的多晶硅厂江苏中能了解到,作为国内达产率比较高的一家硅料企业,其之前上马的两条1500吨线中,第一条线也经过一年才结束提产过程;第二条线去年产量为1850吨,达产率已突破78%。此外,该公司今年上半年还投产了三条5000吨线,不到半年时间已把达产率提升到70-78%不等。

      但即便如此,这一数字仍未达到国际通行的达产率,而国内其他多晶硅项目就相去更远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全国最早一条多晶硅千吨线——四川新光。在其2007年2月28日投产后,产能是1260吨,但整个2007年全年的产量才230吨,即使到一年后的2008年,也只达到65%的产能。

      “另一方面,目前多晶硅的价格已降到60-70美元/公斤,已高于国内一些项目的成本。因此,在计算产能是否过剩时,理应剔除生产成本已高过售价的生产线。”上述人士说,“国内一些百吨线和千吨线因工艺效率低、生产不稳定、或未实现闭环生产,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在当前60——70美元/公斤的价格水平下,这些生产线徒有装置产能,却没有实际产量,可以说有效产能为零。”

      一个例子就是,多晶硅价格在今年一季度跌至100美元以下时,国内百吨级小厂就几乎全线停产。二季度开始,硅价进一步跌到60——70美元,千吨级大厂也开始陷入亏损停产的境地。

      

      政府调控低端产能决心不改

      “目前看来,在工信部二次调研报告中,对多晶硅过剩现状的描述可能会挤出些水分。但二次调研不会推翻38号文已经做出的任何决定,包括‘还原电耗低于60度’这样的规定。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国内多晶硅低端无效产能再次陷入重复建设。”上述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对此,有专家指出,这一消息意味着国内多晶硅市场洗牌仍会加剧,对已经投产并实现闭路循环的多晶硅大厂是利好;而一些没有核心技术、规模较小的多晶硅厂则将在环保等高压监控下停止生产,总体上减少了国内多晶硅市场供应,对这些企业是利空。

      但上述知情人士认为,即便政府不出台这些产能抑制政策,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使得这些小厂被迫退出,“多晶硅洗牌其实早就悄悄开始了”。

      “一方面,这些低端产能在目前价格低迷时毫无生存机会;另一方面,即使未来市场转好,这个空间也不可能留给低端产能——毕竟,多晶硅是全球竞争,国际上七大厂经过扩产的能力都在释放,低效装置可谓是一步输,步步输。”上述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