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车产业
  • 14:调查·市场
  • 15:调查·区域
  • 16:市场纵横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路演回放
  • A4:机构动向
  • A5:资金观潮
  • A6:市场评弹
  • A7:市场趋势
  • A8:数据说话
  • B1:披 露
  • B2:专 版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2009 12 25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7版:市场趋势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7版:市场趋势
    大盘震荡或将完成最后筑底
    A股圣诞送礼包
    有油有金有佳酿
    盘终参
    有色股整体估值高企 两大主线有戏
    两市基指放量上攻
    港股缩量反弹188点
    四大期货品种创年内新高
    “末日轮”品种集体领涨
    国债指数小幅上涨
    沪指长阳收复半年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大盘震荡或将完成最后筑底
    2009年12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山东神光 刘海杰 ○编辑 陈剑立
      ⊙山东神光 刘海杰 ○编辑 陈剑立

      

      市场的涨跌往往会在很短时间里发生巨大变化,正当大家对扩容带来的压力万分恐惧时,上市不久的中国建筑大股东竟发布了增持公告,维稳姿态明显,这给了市场一个温暖的拥抱。从两市涨幅居前的个股表现看,似乎看不出是下跌中继,而像是新一轮上涨的开始。我们的观点是:大盘在完成对半年线收复后,短期内还有一个回踩确认的过程,未来几个交易日大盘冲高回落或将完成最后筑底;新的一年,股市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大股东增持有多层含义

      中国建筑控股股东公告增持总股份的2%,按照市价估算,增持金额将达到25-30亿之多。相对于该股日成交过10亿来说这不算多,但其中所包含的意思值得思考。第一,机构态度给了上市公司压力。该公司大股东增持是选择在机构配售筹码解禁2个月之后,这期间该股换手接近150%,尽管如此,60亿的机构配售筹码未必能够全部兑现。因此,大股东增持可能迫于机构压力。这里边我们要思考,既然预期到股价可能会跌破发行价,为什么一级市场给出很高的询价呢?说明市场对于2010年20-25倍动态PE是认可的,类似老股票就有了机会。第二,大股东认可公司发行价格。按照市场对于公司2010年业绩的一致预期,发行价对应20倍左右PE和2倍左右PB,这个价格得到大股东认可,认为是安全的,而不少老股票特别是大盘股也具备了安全性。第三,管理层的态度希望新股发行常态化。管理层既希望扩容能够顺利进行,又不希望因为股价和指数表现糟糕而影响了扩容。所以,这便有了国有股东的增持举动,这进一步暗示,行情是不太可能深跌的。

      以退为守的目的初步达到

      前段时间,市场一度形成了一种大众化的预期,那就是只看清2010年第一个季度的行情,对于之后的预期有诸多模糊之处。在这种局面下,正好出现两个比较大的事件:一是新股密集发行前所未有;二是基金仓位又达到较高水平,赎回压力显现。于是,顺势而下就成为市场自然选择。市场选择向下调整的好处,一方面是为今后的上涨拓展出足够的空间,无论市场一致预期明年高点是4000点还是4500点,指数先跌到3000点一带,都意味着未来上涨的空间更大了;另一方面是提前弥合了下跌空间。对于2010年行情的低点,市场大众预期为2500-3000点一带,新的一年还没到,指数就先调整到这个边缘,这使后市绝对下跌空间远比绝对上涨的空间小。因此,当两市大盘调整下来后,一些矛盾似乎迎刃而解了。在投资环节,调整对于正在加速入市的基金,以及正在加速发行的基金,提供了比较好的买点。

      我们认为,市场选择以退为守,实际上体现了市场的成熟,在大盘新股破发引发股东增持,到大盘新股发行市盈率开始下降,再到老股票调整之后机会显现,我们认为本轮调整的目的其实已经达到了。

      我们认为,大盘在完成了对半年线收复后,短期内还有一个回踩确认的过程,从而完成最后筑底,这段时间则是布局的最好时间。因此,我们认为应对于内需周期和内需消费型公司重点配置,配置的出发点要侧重价值和成长,淡化流动性。对于主题投资机会,如低碳、世博、以及区域振兴的机会则要把握自下而上的选股原则,注重波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