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车产业
  • 14:调查·市场
  • 15:调查·区域
  • 16:市场纵横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路演回放
  • A4:机构动向
  • A5:资金观潮
  • A6:市场评弹
  • A7:市场趋势
  • A8:数据说话
  • B1:披 露
  • B2:专 版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2009 12 2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2版:要闻
    明年货币政策主基调:灵活收缩流动性
    保险业净资产3563亿 较年初增近三成
    上市公司年报将增加表格化披露
    上海鼓励期货公司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
    证券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近85%
    企业缓缴社保费等优惠政策明年仍将持续
    8家创业板公司挂牌 深交所警示风险(上接封一)
    银监会“双箭齐发”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明年货币政策主基调:灵活收缩流动性
    2009年12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潘正彦
      □作者 潘正彦

      作者系

      上海社会科学院

      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

      明年货币政策基调将是灵活收缩流动性:一是控制货币供应总量,把住市场流动性闸门;二是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三是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和存贷款利差调控等政策工具实现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目标。

      今年以来,中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双松”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回升的效果相当显著,但过度流动性也为明年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新的挑战。比较一年多来中美两国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或许对我们观察明年中国如何更有效地展开货币政策调控会有不少启示。

      第一,中央银行应该提高对货币供应总量的控制。从一年多来美国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结果来看,美联储的总资产和联邦信贷资产快速膨胀,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竟增长180%。但美国货币供应量并没有同步上升,特别是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并没有失去控制,尤其是流通中现金M0增长率仍控制在正常范围。显然,货币供应仍然处在美联储的可控范围内。

      相对而言,中国也实行了宽松货币政策,但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却大幅度增长。2009年上半年,M2和M1增速分别达到28%和24%,信贷增长率更是达到32%,均属于历史增长高峰。虽然下半年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数据增长速度大幅回落,但预计今年全年货币信贷供应量增速仍高达20-30%。这为明年货币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继续加大金融对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中国央行必须管理好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隐忧和预期,首先要加强对货币供应总量控制,并利用可能的政策工具和手段,牢牢把好市场流动性的总闸门。

      第二,中央银行必须加大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力度。由于美国的金融业、银行业基本上已私有化,它们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判断来执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因此,即便美联储向银行体系提供大量流动性(如开设新的信贷项目),但目前商业银行信心尚未完全恢复,它们并不愿意放款,导致货币乘数较低,信贷尚未在市场中完全释放,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还没有完全形成市场的流动性。这是美国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量不高的原因。

      但中国的情况很不一样。中国的商业银行有着“天然”的信贷冲动,导致货币政策作用迅速传递,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迅速转化为市场流动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和作用十分明显。这就提出了如何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调控的问题。

      也就是说,明年中国央行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中国金融机构这一特点。首先是要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不仅仅是市场流动性;其次是中央银行要与银监会合作,协调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由于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本身存在一定的模糊边界,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上的限定与分工尚未明确,可能会弱化信贷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因此,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的配合既能保证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贯彻实施,又发挥金融中介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货币政策才能真正有效。

      第三,中央银行要有针对性地实施货币政策。从中美两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不同方式,可以看出中国在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和具体实施上与美国仍有差距。例如,一方面,美联储通过多种创新工具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另一方面,美联储在具体投放上又“专款专用”,达到货币政策指向。从新设“定期拍卖信贷”、开设“一级交易商信贷机制”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栏目等都反映出新信贷流出方式,反映出美联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方式上是非常具体的、有针对性的。

      而中国货币政策总体上仍属于总量型,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方式也是总量型的。在现行的银行管理体制下,信贷规模仍然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最有力的手段。

      因此,明年货币政策在保持总量型控制的同时,还应该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实施方式和工具。首先是加强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功能和作用。结构的控制显然要比总量的控制难度更高,但效果也会更明显。所谓“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信贷政策就应该属于结构性政策;其次是货币信用创造必须有相应的收缩机制作为保障。近年来中国央行频繁使用利率和准备金率工具,但今年却几乎没有动过这两类政策工具,这反映出当前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相对匮乏。因此,明年我们应当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工具,这包括利率、存款准备金和存贷款利差调控等,来实施更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

      从某种意义上讲,明年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更有学问、也更具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