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ningstar晨星(中国) 研究中心 钟恒
构成基金规模增长停滞的原因是复杂的,并不能用单一的因素作出解释,而是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结果。
基金业绩
根据三季度末的数据,规模在5亿以下规模的股票类基金和2亿以下积极配置型基金今年以来截至12月18日的收益率大多都落在同类基金的中下游位置。与它们的募集规模相比,目前的规模也没有出现明显增长,相反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缩水。当然,这与2008年市场行情表现欠佳导致大量赎回有关,但从相对回报看,部分这类基金的业绩也并不突出。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QDII基金上,2007和2008年海外市场环境反差过大,大量投资者亏损严重,投资者对此类产品信心尽失。因此,2008年期间成立的QDII基金整体规模偏小。虽然今年表现改善,但去年遭受巨大损失的阴影在投资者心中仍挥之不去,频现净赎回导致QDII基金规模增长缓慢。
基金公司规模、投研实力和影响力
基金业绩不好并不是基金规模小的充分原因。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基金所属公司的规模、投研实力和在大众投资者心目中的影响力。
规模较小的基金公司的基金投研团队可能相对薄弱,从而影响业绩。资产管理规模是公司收益,员工的工资和奖金的主要来源,若基金本身和所属公司规模不大,其投研团队的规模可能也不会太大。虽然这并不代表公司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能力不高,但却增加了基金业绩对基金经理个人能力的依赖程度。另外,国内基金人才短缺,员工转换频繁已是常态,要留住为数不多的人才,成本可能会较高。
对资产管理规模较大的公司来说,旗下的小规模基金会幸运一些,起码投研团队实力,公司的知名度对基金的支持会较前者好些。虽然这些基金在逆势中募集规模可能不大,但在市场环境转好,基金业绩表现突出,加上基金背后公司的投研实力得到投资者的认同,它们规模也会迅速扩大。
基金经理投资风格
然而,为什么这些背靠大公司且表现好的基金在规模上升至一定程度上却停滞不前呢?这与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有关。作为基金管理的灵魂人物,基金经理的策略,操作风格直接影响着基金的业绩,但规模却影响着基金经理的策略甚至风格。规模过大并不利于操作风格较为灵活的基金运作,大规模基金不仅要面对流动性和冲击成本,而且组合结构调整前也需要对市场作出更早的前瞻性预判。这种操作环境并不一定符合投资风格相对灵活的基金经理的习惯,尤其以中小盘为主要投资标的的基金,规模过大会影响甚至改变基金经理的策略和风格,最终未必有利于老持有人。为保护基金业绩,基金经理的操作风格,以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基金公司会主动控制规模。例如,管理兴业社会责任的基金经理在操作上较为灵活,其投资风格也主要集中在中小盘股。在我们对今年上半年的换手率测算中,该基金在同类基金中处于中上水平。为避免规模增长过快影响基金经理操作,该基金今年4月开始一直限制大额申购, 11月更进一步缩小最大申购额数量。另一个例子是华夏大盘精选早在2007年初已停止接受申购,使基金一直维持在50亿以内。
此外,投资者需要留意的是,采用各种办法限制基金规模的做法除了与基金经理的操作风格有一定关系的同时,也不能排除部分公司是利用小规模基金好做业绩,培养“明星”基金,运用明星基金效应吸引资金流入公司旗下基金达到市场推广和提升规模目的。这并不是不当的市场营销方式,但对投资者来说就需要认清基金表现突出的主要原因,是幸运还是实力,是长期还是短期,是激进还是稳健?投资者尤其需要回避为提升短期业绩而提高投资风险的基金,如高度集中某个行业、个股等。
销售渠道
除此以外,销售渠道也是影响抑制基金规模的重要因素。目前银行是基金发行的主要渠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独揽基金发行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在销售谈判中自然占有绝对的优势。银行作为基金代销中介,销售规模是主要目标,在商言商,也很好理解银行为何较倾向与规模较大,实力雄厚,与银行关系密切,旗下基金业绩较好的基金公司合作。例如今年发行的短时间内完成募集过百亿的基金均属大型基金管理公司旗下。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基金公司规模整体偏小的公司。规模较小,欠缺实力的基金公司在销售渠道开发方面相对较弱,销售人员数量也相对较少,谈判时也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总的来说,影响基金规模大小的因素是多样的,有被动的也有主动的因素,单一的因素不能充分证明基金规模小的原因,而是不同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要摆脱规模小的困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多方面努力,如提供较好的长期稳定的业绩,提升投研实力,加强投资者教育,品牌建设,增多销售渠道等。